每日經濟新聞 2022-10-09 22:39:29
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 付克友
品牌和營銷的關系很緊密。品牌需要營銷,所以有品牌營銷的說法。同時,品牌能夠助力營銷,營銷 需要品牌來指引。
但兩者不能混為一談。在很多人眼里,品牌即營銷,營銷即品牌。在很多企業里,也是品牌部門和營銷部門混為一體,合二為一,甚至將品牌置于營銷之下。如果品牌迷失于營銷的目的,或者營銷失去了品牌的指引,帶來的可能是一地雞毛。
炒作不是通往大品牌之路
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在一些營銷炒作事件中,經??吹降氖且恍┬∑放频纳碛?,但很少看到大品牌的身影。
為什么一些小品牌熱衷于營銷炒作?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他們錯把營銷炒作當品牌,認為品牌就是流量;二是他們認為,營銷炒作是小品牌通往大品牌的必由之路。
最新的案例是椰樹集團。在直播帶貨首秀中,椰樹集團找了幾位和椰汁外包裝神似的女主播,在抖音直播間進行所謂的“才藝表演”,展示商品。
從女模特“從小喝到大”的標配包裝,到“入學就有車、有房、有高薪、肯定有美女帥哥追”的招聘廣告,椰樹集團“一條道走到黑,擦邊球打了二十年”,如今又將這種風格從線下延伸到了線上。有網友評價:“就像在看一款超長版的椰樹牌椰汁廣告”“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原來的味道”。
椰樹集團通過這種擦邊球來博取眼球,通過爭議來獲得流量,在這方面的確是營銷炒作的“老手”,但它未必是營銷炒作的“高手”。因為它要的只是眼球和流量。眼球和流量可能有助于短期知名度,卻未必有助于品牌的美譽度和忠誠度。椰樹集團的炒作甚至是以品牌的美譽度和忠誠度為代價,來榨取品牌的知名度。這就背離了品牌的邏輯。
有一種辯護的理由認為,“土里土氣”也是一種品牌標簽,通過幾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椰樹集團塑造了一種人無我有、獨具一格的“土味”風格。是的,“土味”的確可以成為一種品牌標簽,做到極致也可以獨領風騷,但是“土里土氣”不是低俗氣和流里流氣。
因為要博取眼球和關注,所以就要不斷打擦邊球,來制造爭議、引爆輿論,椰樹集團屢試不爽。但爭議是塑造品牌的好辦法嗎?未必,它獲得流量,卻可能引發厭惡。而公眾的厭惡是品牌最忌諱的事。
類似的案例比如脫口秀選手楊笠的幾次代言翻車事件。楊笠以她的那句“他明明看起來那么普通,卻可以那么自信”的言論,讓自己貼上了某種標簽,也留下了“普信男”的把柄。很多女人可能喜歡她,但更多的男人不會喜歡她。因為畢竟大部分的男人都是普通的那一類。而楊笠的諷刺則要剝奪他們自信的權利。
所以,我們看到了楊笠代言因特爾、奔馳,以及與白酒品牌的合作,都翻了車。這些品牌的目的不外乎就是想利用楊笠身上的爭議,來制造話題,獲取流量,但卻打錯了算盤。
椰樹集團的擦邊球就更是這樣,會引發很多用戶的厭惡。很難想象老人孩子歡聚一堂,一邊喝著包裝“辣眼睛”的椰樹椰汁,一邊看女模特“從小喝到大”的廣告。因此椰樹集團品類份額在走下坡路,在近期8場直播中表現不佳,也就不難理解了。它如果要靠這樣的炒作把品牌“從小做到大”,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形成品牌資產是營銷之道
品牌需要營銷,但品牌不止于營銷。品牌的核心目標是內在的長遠的價值成長,營銷的核心目標是外在的當期的商業價值實現。因此,前者注重品牌形象和價值觀塑造,后者更傾向于流量變現和眼球經濟。
品牌營銷的目的其實不是流量,而是要讓流量“留”得下來。流失的流量即便再怎么熱鬧,對于品牌都沒有意義。
品牌專家“華與華”兄弟,有個“品牌資產”的觀點,認為品牌營銷花的錢,不是花掉了就花掉了,還要讓廣告變成儲存罐,作為資產攢下來,50年之后還能從中得到利息。有了這個品牌資產,可以不斷用新產品的開發去貼現這個資產,把它再變出錢來。
如果說流量帶來商業價值,那么品牌要的也不是一時的流量,而是長遠的流量。從這個角度來說,要成為一個大品牌,即便天生就擁有自帶流量的大IP,也是不夠的。
最新的案例是“周杰倫概念股”——巨星傳奇再次沖刺港股IPO。這已經是該公司第三次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請。招股書顯示,巨星傳奇的創始人和高管大多是周杰倫的親朋好友,他的母親葉惠美、經紀人楊峻榮為公司創始人,共同持有27.63%的股份。從品牌的角度看,巨星傳奇是一家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企業,擁有別的企業難以企及的品牌資源。
但這也只是一個品牌的起點,從一個小品牌到一個大品牌還有十萬八千里的距離。
按照招股書,公司業務營運主要包括兩大板塊,一是新零售業務,二是IP創造及營運。巨星傳奇運轉的核心就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利用明星IP的流量加持,運營一系列產品,催生粉絲經濟,獲得強大的利潤。
問題是,流量是品牌的重要支撐,但不是品牌的全部。依靠明星IP,可以為品牌建立先發優勢,但也可能陷入明星IP的依賴癥。巨星傳奇在2020年脫離明星引流后,其收入持續下滑就是例證。流量如此唾手可得,對巨星傳奇來說,最緊迫的并非流量,而是如何將這種明星效應轉化為企業的品牌力和產品力。如果不能完成這種轉化,品牌終將折戟沉沙。畢竟,明星終歸要老去,IP的流量終歸要流失,對一家上市公司來說,粉絲經濟不可能吃一輩子。
把流量“留”下來,形成能持續帶來效益的品牌資產,才是通往大品牌的營銷之道。對椰樹集團如此,對巨星傳奇也是如此。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