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0-11 22:26:43
每經記者 張明雙 每經編輯 董興生
近日,電線電纜制造和銷售商浙江正導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導技術)正在申報掛牌新三板。報告期內(2020年、2021年、2022年1~4月),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5.52億元、7.73億元、2.55億元,分別實現凈利潤575.41萬元、1586.48萬元、177.38萬元。最近一期(2022年1~4月),正導技術在收入保持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凈利潤有所降低,主要是產品毛利率下降所致。
數據來源:記者整理視覺中國圖楊靖制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報告期內,正導技術綜合毛利率分別為11.53%、10.85%、9.76%,整體水平偏低且持續下滑,這與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公司為搶占國內市場而采取降價措施,從而犧牲部分產品毛利率有關。目前,國內電線電纜行業市場競爭激烈,正導技術毛利率是否會進一步下降仍是未知之數。
存在市場競爭加劇風險
正導技術的主要產品包括各類數據電纜、通信電纜、控制電纜、特種電纜和精密導體,下游客戶主要為物聯網供應商、通信設備制造商、電纜生產商。其中,數據電纜為第一大主營產品,報告期內收入占比分別為54.90%、58.39%、64.78%,而數據電纜、通信電纜、控制電纜等各類電纜的收入占比均在95%左右,這讓正導技術存在產品結構較為單一的競爭劣勢。公開轉讓說明書(申報稿)顯示:“公司目前經營規模與業內大型電纜生產企業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公司產品結構以數字通信電纜為主,結構較為單一;上述因素不利于公司長遠發展。”
例如,與同行業可比公司兆龍互連相比,正導技術2020年、2021年毛利率均低于該公司,原因之一為“兆龍互連產品中存在其他產品毛利較高,拉高了總體毛利率”。此外,正導技術主營業務產品綜合毛利率偏低,系在失去了較多重要美國客戶后,為搶占國內市場而犧牲了部分產品毛利率。
近年來,正導技術大力拓展國內業務,報告期內,境內銷售占比分別為67.70%、66.28%、67.12%。2022年1~4月,數據電纜的毛利率由2021年的8.76%下滑至7.45%,系公司為應對疫情導致外銷可能減少的情況,數據電纜產品更偏向于搶占國內市場,因降價影響數據電纜毛利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目前,正導技術所處的弱電電纜行業小企業眾多,競爭較為激烈,隨著同類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公司競爭壓力將逐步增大,存在“市場競爭加劇的風險”。在此競爭環境下,正導技術為搶占國內市場,是否會導致數據電纜毛利率進一步下降仍有待觀察。
不過,對公司產品毛利率影響最為直接的仍是原材料價格波動。在正導技術產品成本中,銅材占比達60%以上,對上游產業依賴明顯。按照正導技術所述,2020年以來,公司的綜合毛利率同比有所下降,主要系公司主要產品定價模式為“預計成本+目標利潤”,而2021年以來的銅價上漲使得公司營業收入、營業成本均同步大幅上升。
對此,掛牌審查部反饋意見要求公司補充說明各主要產品報告期各期數量、價格、材料、人工成本變化情況及對毛利率具體影響,結合同業可比公司變化情況說明最近一期公司毛利率持續下降的原因及合理性。
是否與關聯方同業競爭?
正導技術成立于1997年1月,前身為浙江正導電纜有限公司(曾用名“湖州正導光纜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導有限)。自2003年1月至2022年2月,公司大股東或唯一股東一直為浙江正導光電股份有限公司(曾用名“浙江湖州正導線纜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導光電),正導光電與正導技術的曾用名較為相似。
2022年2月,正導光電將所持正導有限100%股權轉讓給仲華、陸航、沈建平等9名股東,從而成為正導技術同一控制下的關聯方。仲華為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
按照公開轉讓說明書(申報稿)披露,正導光電經營范圍為光電子器件制造、光伏設備及元器件制造、非居住房地產租賃等,公司業務為PVC護套料、絕緣料產品的生產,與正導技術未從事相同或相似業務。
然而,記者查詢啟信寶后發現,正導光電的經營范圍是在2022年2月才變更的。在此之前,經營范圍為電線、電纜制造、光纜制造、電器輔件制造、塑料制品制造等,與正導技術經營范圍有所重合。
對此,反饋意見要求公司補充說明2022年2月正導光電轉讓公司股權的背景;結合正導光電的產品、技術、客戶和供應商等方面與公司的關系,說明與公司是否存在同業競爭。
報告期內,正導技術與正導光電也存在關聯交易,包括大額采購、租賃。2020年、2021年,正導技術向正導光電采購PVC塑料等原材料,采購金額分別為2679.94萬元、5107.82萬元。為避免關聯交易,2021年,正導光電已將相關生產設備按評估價轉讓給正導技術。
值得注意的是,正導技術于2020年將73臺套組機器設備等資產以136.95萬元銷售給正導光電,又于2021年將73臺套組機器設備等資產以90.83萬元買回。公司表示,上述關聯銷售、關聯采購具有合理性,交易價格公允。不過,反饋意見仍要求公司細化說明上述交易的必要性及公允性,是否存在利益輸送的情形。
對于申報掛牌新三板相關事宜,2022年9月28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正導技術并發送了采訪郵件,但電話無人接聽;截至發稿,郵件也未獲回復。
封面圖片來源:數據來源:記者整理視覺中國圖楊靖制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