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0-19 02:30:46
每經記者 趙博淵
近年來,作為一項全國性行動,城市更新正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各城市火熱開展,眾多城市更新項目的實施切實改善了民生,不斷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當下城市更新的趨勢如何?將發揮哪些作用?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又具有怎樣的意義?就這些備受關注的城市更新熱點話題,每日經濟新聞日前與上海財經大學常務副校長徐飛教授、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辛格博士展開對話。
在采訪中,徐飛和辛格一致認為,城市更新是推動我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已成為我國城市發展的新常態,而城市更新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全面展開,不僅激活了城市發展動力,也將持續增強區域的整體競爭力。
徐飛
辛格
我國城市更新的趨勢與特征
當下中國,城鎮化已進入高速增長之后的關鍵期。從原先偏重城鎮人口數量增長、土地非農化利用與城鎮規模擴張向更加注重城鎮化質量和現代化內涵提升轉變,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探索的重大成就和重要經驗。作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舉措之一,城市更新行動正在我國漸次展開,它具有怎樣的趨勢和特征?
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411個城市開展了2.3萬個城市更新項目,制定的相關條例、管理辦法和指導意見超過200個。在徐飛看來,城市更新在我國存在明顯的城市群特征,大體上以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和成渝地區四大區域為代表。從政府角色來看,大灣區的市場在城市更新中具有較高的主動性,政府起輔助和監管作用,而其他三個區域的政府則在城市更新中起主導作用。其中京津冀在政府領導下鼓勵多元主體參與改造,尤其注重國企引領;長三角地區則鼓勵社會資本的同時也進行定向掛牌、二級招拍掛模式;在成渝地區,政府鼓勵社會主體參與改造。
下沉到城市維度,徐飛表示,因受經濟發展水平、地域基因、政策差異等因素影響,各地呈現出多元模式、多學科探索和多維度治理的新局面。北京、上海、廣州等部分超大城市,施行城市更新的本質是對現有空間的優化配置——著力于解決“大城市病”的同時,推動城市空間結構調整優化,提升居民生活的便利度和舒適度;中小城市的城市更新則主要致力于城市功能的完善,提升城市品質,增強城市活力。
“總體來看,城市更新既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點,也是與民生福祉密切相關的民生工程,它從前瞻性、戰略性、全局性和整體性的高度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徐飛進一步闡釋,我國的城市更新目標即是建設宜居城市、綠色城市、韌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
從人到城城市更新如何發揮作用
正如徐飛所言,城市更新是一項民生工程,它首先服務的就是人民。隨著人民群眾對住房改善、市政完善、公共服務供給及社區治理等提出更高的要求,為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更新應發揮重要作用。那么,如何通過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辛格認為,至少應包含兩個要點——以人民最關心的問題為導向、促進公眾在城市更新中的參與。在他看來,城市更新既應健全生活服務、醫療、文化娛樂設施,也要創造便捷的就業、就學、就醫環境。同時還需注意經濟活動、人口集聚規模要與城市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匹配,改變過去“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和過度房地產化的城市開發建設方式,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實施以提升城市品質為主的存量提質改造。
辛格還補充,在城市更新具體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過程中,應轉變政府職能從“政府主導”到“協同治理”,轉變公眾行為從“訴求表達”到“深度參與”。真正與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居民自治機制建設、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有機結合,健全動員居民參與機制,促進城市治理體系的科學系統化構建。
服務“人”是基礎,城市更新更宏觀的意義則是推動“城”的發展。作為我國城鎮化下半場的主要工作,也是構建城市未來高質量發展格局的必然舉措,城市更新在提升城市競爭力方面同樣起著關鍵作用。
具體來說,辛格認為城市更新主要在統籌優化城市結構和配套完善城市功能兩方面對推動城市發展和能級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他也從這兩個方面提出了實施城市更新的側重點。
統籌優化城市結構方面,首先需處理好主城與外圍、老城和新城、行政區和功能區、經濟區和生態區等不同功能分區的關系。對于一些發展較為緩慢、影響城市容貌的老舊城區,應當在確保要素有序流動和資源高效配置的目標下,優化城市的空間結構。此外,產業結構上各地應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而非在產業發展中做平衡;人口結構上,則應積極考慮城市老齡化問題,吸引人才流動,建設青年、老年友好型城市。
配套完善城市功能方面,要推進城市宜業功能的集約高效,特別要對生產性功能的用地、勞動力的供給、技術供給提供高保障。同時,結合制造業服務化的大態勢,推動不同城市的生產鏈條、生產環節,進行差別化的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同時也需在生活性功能和生態性功能上提高水平。
城市更新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當前,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語境下,城市更新的“打開方式”是什么樣?
徐飛談到,四川省一直堅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聚焦城市基礎設施功能、經濟產業轉型、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以城市體檢、老舊小區改造、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等工作為抓手,從更新理念、模式、制度機制等方面創新突破,持續增強城市功能品質。重慶則集中規定了更新對象的范圍,包括老舊小區(街區)、老舊廠區、老舊商業區、歷史文化區、公共空間,工作方針從“拆改留”到“留改拆增”,以完善城市公共服務設施,保護歷史文化資源、盤活利用存量資源等、完善交通功能等,相對來說經濟產業發展的元素不多。因此,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兩極”,成都、重慶應以發揮優勢、彰顯特色、協同發展為導向,突出雙城引領,強化雙圈互動,發揮雙城優勢,促進兩翼協同,并統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形成疏密有致、集約高效的空間格局。
辛格則對城市更新之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意義進行了解讀。“首先就是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很多城市的工業倉儲用地已占城市建設用地超過發達國家平均比例。舊工業用地改造尤其是工改工項目周期相對較短,一般1~3年即可完成,在這一賽道上入局企業除了傳統的產業地產商外,高科技企業、制造企業因為自帶產業資源成為不容忽視的力量。”他說,除此之外,在中心區低效資產更新、老舊街巷商業提升和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等方面,城市更新也具有積極意義。例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諸多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歷史風貌街區、商業街區品牌,通過城市更新帶動“后街經濟”發展,不僅將有利于城市形成更加完整的商業生態,也可打造創意型、科技型產業發展的樂土。
“總體來說,城市更新是個系統性工程,不僅涉及住建、交通、教育、醫療等多個公共服務領域,還涉及城市群、都市圈中城市間的布局規劃調整,因此,要推動各城市、各部門之間的協同配合,促進分工協作,切切實實強化大城市互補與大城市對中小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徐飛總結。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