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晉級“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背后:成都的生態密碼

    每日經濟新聞 2022-12-14 18:38:46

    放眼國內,成都已經連續14年躋身“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單,連續3年獲評“中國最佳引才城市”,蟬聯“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在城市幸福感和吸引力不斷提升的背后,成都又形成了怎樣的“生態密碼”?

    Oksxtwmvdx1671013943200.thumb_head

    圖片來源:艾加憲 攝

    “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成效,亦是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水平的重要體現。

    蒙特利爾當地時間12月13日,在第七屆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會“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角—中國日”上,首屆“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入選城市正式對外發布,成都榮獲“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稱號,同時入選的還有深圳、昆明等其他5個國內城市。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等6個入選城市,還同時與來自其他國家的14個城市一起入選了“自然城市”平臺,這也是首次有中國城市入選該平臺。

    作為全球范圍內海拔落差最大的特大城市,成都生物種類繁多、門類齊全,特有、珍稀物種異常豐富,被譽為“中國西部花園”。在“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引領下,其以生物多樣性保護助推公園城市建設,山水人城和諧相融,城市的幸福感也不斷提升。

    放眼國內,成都已經連續14年躋身“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單,連續3年獲評“中國最佳引才城市”,蟬聯“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在城市幸福感和吸引力不斷提升的背后,成都又形成了怎樣的“生態密碼”?

    環境優化:“窗含西嶺千秋雪”勝景常現

    “一個城市,和人到底是什么關系?我覺得城市首先吸引我們的是前景,然后征服我們的是底蘊,最后留下我們的是溫度。”在六神磊磊眼中,古往今來成都都是一座非常宜居的城市。

    圖片來源:劉恒 攝

    宜居的基礎條件即生態環境的優越性,而“把城市建在公園里”的成都優勢獨具。“綠道344.8公里、綠地219個,人均公園綠地達到12.6平方米……”數月前,龍泉驛區公園城市建設和城市更新局向筆者展示,從青龍湖公園至錦繡天府核心區“串珠成鏈”的生態公園體系。

    這僅僅是公園城市體系建設的一個縮影。在成都,“公園是離市民最近的地方”,全市規劃了1.7萬公里的天府綠道,不僅有連片的公園、河濱走廊,還有更多小綠地、金角銀邊散落在居民小區周圍串起市民的日常活動空間。公園、綠道成為大家休閑打卡地,散步、騎行也是市民生活的新風尚。

    在更大一點的興隆湖公園等地,還能見到角鸊鷉等水鳥扎堆來過冬。這些鳥類對生態環境的變化格外敏感,截至2021年底,成都記錄有鳥類511種,較五年前增加了45種……

    近年來,成都以生物多樣性保護助推公園城市建設,不斷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畫卷。作為全球34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成都的生物多樣性亦十分豐富。比如,現有鳥類、獸類和全國高等植物分別有532種、114種和3139種,分別占據全國總種數的32.88%、16.45%、10.08%。

    圖片來源:喻甫焱 攝

    這背后,離不開生態環境的持續性優化。數據顯示,過去十年,成都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從132天增長至299天,PM2.5濃度累計下降58個百分點,“窗含西嶺千秋雪”勝景?,F。

    這“一升一降”之間,成效凸顯。

    “這源于這十年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在成都的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成都市生態環境局主要領導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成都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道路,“十三五”期間以年均1.6%的碳排放增長支撐起年均7.3%的經濟增長。

    成都圍繞打好錦城藍天、蓉城碧水、天府凈土等十大攻堅戰,生態環境治理成效和水平都迎來躍升。比如,市控以上斷面優良水體率由71.1%提升至100%;森林覆蓋率提升至40.33%;成都市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20.8%,清潔能源消費占比提升至62.6%。

    在成都市生態環境指揮調度中心相關負責人看來,這主要源自于管理方式的轉變,扁平化、及時化的管理方式,能夠讓問題更快得到解決,“我們以前大氣、水污染的防治管理主要是靠文件的下發和執行,而現在能夠實現系統的自動派發。”

    比如,某地顆粒物突然上升20%~30%,就會觸發報警,信息就會上傳至我們的平臺,然后自動派發至屬地或者距離站點比較近的網格人員。

    借助“智慧蓉城”平臺,成都市生態環境指揮調度中心成為生態環境治理的“大腦中樞”。這種管理模式的創新也使得當地生態環境治理進一步科學化、精準化。

    綠色機遇:塑造城市競爭新優勢

    2022年成都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塑造城市競爭新優勢。這也給綠色低碳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在這種背景下,成都市生態環境局主動靠前,牽頭推動碳中和產業生態圈的構建,將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成效不斷凸顯。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綠色低碳產業產值達1643億元,同比增長20%,引進重大項目30個,培育鏈主企業8家。

    “我們系統梳理綠色低碳重點目標企業100家,獲取重大項目信息32條,在此基礎上已成功引進投資300億元的陽光電源、投資200億元的億緯鋰能、投資100億元的蜂巢能源。”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正在推動星源材質等5家企業的招引。此外,還與鋰電龍頭寧德時代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這也是成都新能源領域迅速發展的直觀體現。不久前發布的《成都市綠色低碳發展報告(2021)》顯示,培育綠色低碳重點產業,光伏、鋰電池千億級產業集群初具雛形,全市綠色低碳企業實現主營收入約1900億元。

    從更大的范圍來看,成都已經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34家、綠色設計產品4項、綠色工業園區4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2家,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逐漸凸顯。比如,通威太陽能金堂基地相關負責人稱,“智能機器人的應用,使我們的生產效率提升了141%,用工減少了40%,不良率降低了12.5%,碎片率降低了25%。”

    圖片來源:何超 攝

    在產業轉型升級的帶動下,成都與“一市三州”(攀枝花市、甘孜州、阿壩州、涼山州)協同發展漸入佳境。前者在科研、制造、人才和市場方面獨具優勢,而后者則在清潔能源及礦產資源方面得天獨厚,其合作也給區域協同發展帶來新的空間。

    一方面,擁有發展低碳產業的資源和技術優勢,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來提升企業家的幸福感。比如,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對通威太陽能和通合新能源高效晶硅電池項目實施告知承諾制,環評審批時限由60個工作日壓縮至12個工作日。”

    有多位企業家曾告訴筆者,成都對自己的“吸引力”一方面在優渥的生態本底,另一方面則是細致入微的服務意識,“甚至會主動上門來對接需求”。在他們看來,這也是作為成都企業家的“幸福感”。

    成都市生態環境局主要領導在今年市兩會期間談道:“到2025年,成都將力爭打造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先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策源地與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集中承載區”。這種低碳產業的強勁發展,對于成都產業結構的優化和低碳化發展的影響力將持續釋放。

    比如,成都已經實現燃煤鍋爐全域清零,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45.9%、清潔能源消費占比64.4%。

    引領示范:為低碳城市建設探路

    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看來,成都的未來不是要建一個“低水平的公園城市”,而是要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滿足美好生活的需要,但同時資源環境消耗不再增加,碳排放不斷減少,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消耗的“脫鉤”,“這才是最和諧宜居的公園城市的目標。”

    這是成都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的核心命題。作為公園城市示范區、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如何率先推動城市向綠色低碳轉型,不僅考驗城市低碳產業支撐以及現代化治理水平,更加考驗城市的創新能力。

    圖片來源:王仕德 攝

    近年來,成都著力構建綠色低碳的產業、能源、城市、碳匯、消費和制度能力六大體系,實現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的“雙降”目標,并且公園城市建設案例入選全球28個應對氣候變化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這背后離不開綠色低碳領域強大的創新能力的支撐。

    一方面,是低碳領域關鍵技術的創新。在這個方面,四川天府新區是原始創新和產業研究的前沿陣地。

    “我們研究院所做的事情跟‘雙碳’聯系非常緊密,在智慧水電、風電光智慧能源、新型電力系統、智慧氫能與新型存儲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突破。”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以下簡稱清華四川院)院長助理、科技創新部主任呂嵐春談及。

    比如,小金縣小金川河流域世界首例梯級水光蓄互補聯合發電系統投產;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網的關鍵技術在全國超過一半的風電、光伏裝機基地中應用……

    這些關鍵技術的突破,使得成都在低碳領域逐漸形成創新策源到產業化應用的完整鏈路,成為其向低碳化轉型的重要動力。

    目前,成都建立了由綠色低碳產業集團牽頭,10余家在蓉高校院所支撐,76家綠色低碳骨干企業參與的產業創新聯盟,在技術研發、生產制造、示范應用、市場開拓等方面開展產學研用深度合作,通過創新資源優化組合,做強產業鏈,做大產業增量。

    與此同時,從原始技術的重大創新,到產業化應用,再到智慧精細現代化治理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成都方案”逐漸涌現。比如,建立大氣院士(專家)工作站,健全1197個大氣和208個水質水量自動監測站的天空地一體環境監測體系。

    “我們用數據驅動的模式來支撐生態環境的精準治理”,成都市生態環境數智治理中心相關負責人看來,該中心在現代化生態環境治理中承擔三類角色:

    一是數據共享中樞,二是智慧決策中樞,三是線上調度中樞。圍繞高效處置一件事,基于線上全流程化的調度系統,高效處置涉氣、水、督查、應急等業務事件。

    他透露,截至2022年12月,通過市網絡理政辦數據共享平臺接入13個市級部門數據,共計350億余條。接入生態環境物聯網數據3690家,接入外部物聯網終端78200個。“2022年以來,已經累計派發處置16907條日常調度任務,辦結15228條。”

    在決策輔助方面,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打造了“AI大氣小尺度精準溯源”、“基于人工智能的白河流域監管”等支撐三個治污、五個精準的環境治理新模式、新場景。

    圖片來源:周建勇 攝

    此外,成都還是國內首創提出“公眾碳減排積分獎勵、項目碳減排量開發運營”雙路徑碳普惠建設的探路者。不久前,“碳惠天府”新場景新伙伴發布儀式暨綠道低碳騎行公益活動現場透露,今年還將新增37個“碳惠天府”線上線下碳積分新場景,實現公眾碳積分觸手可及。

    過去十年,成都不斷推動“城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示范區、城市人民宜居宜業的示范區、城市治理現代化的示范區”建設,一個個生態惠民的新場景、新模式持續“上新”,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進一步凸顯著成都市民的幸福指數。(文中圖片由成都市生態環境局提供

    文字 |  淡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成都市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