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2-26 08:22:44
◎2022年全球金融市場所對應的基本面可由大事件來歸納,一是大面積通脹,二是俄烏曠日持久的沖突。由現在情況看,前者已出現了一些轉機,但后者暫無轉好跡象。就中國來說,年末時分防疫政策已出現了明顯轉機。A股有望于2023年第二季度或下半年迎來“恢復性行情”。
每經記者 鄭步春 每經編輯 葉峰
2022年全球金融市場所對應的基本面可由大事件來歸納,一是大面積通脹,二是俄烏曠日持久的沖突。由現在情況看,前者已出現了一些轉機,但后者暫無轉好跡象。就中國來說,2022年末時分防疫政策已出現了明顯轉機。A股有望于2023年第二季度或下半年迎來“恢復性行情”。
通脹還在發酵
2022年疫情持續整年,首季俄烏沖突爆發,且之后演變成曠日持久的對抗,這就使得全球供應鏈繼續扭曲,能源、糧食等上漲使全球通脹壓力進一步上升。
俄烏沖突只是通脹加劇次要原因,最主要原因還是美國刺激政策力度太大。2021年年初拜登政府上臺,執行的是羅斯福那套,簡單說就是“大政府”,與“小政府”里根經濟學那套完全相反。
拜登政府上任不久簽署了數萬億經濟刺激法案,具體包括:用于新冠紓困的1.9萬億美元,用于基建的2萬億美元“美國工作計劃”,用于醫保等福利的1.8萬億美元的“美國家庭計劃”。據相關機構測算,如果拜登措施全部落地,金額會達到美國GDP三成左右。
美聯儲也作出配合,其開啟了一系列寬松政策,比如啟用了無限QE、新融資計劃、二級市場信貸便利工具、貨幣市場共同基金流動性便利(MMLF)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
很明顯,央行上述行為疊加了政府的財政支出行為,共同推高了通脹。
因通脹壓力,2021年11月美國即開啟“量化緊縮(Taper)”,2022年以來美國頻繁加息,基本上已不再參考經濟增長數據了。美國年內已經加息了7次,累計加息4.25個百分點。其余發達經濟體央行中除日本少數國家外,大多也進行類似加息。
雖然主要經濟體不斷加息,但通脹壓力始終存在,甚至部分國家通脹數字仍然高得離奇,比如英國之類。不過,經濟龍頭美國的通脹數字于第四季度已初現緩解跡象。
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顯示,美國10月CPI同比增長7.7%,低于之前峰值8.3%。到了12月1日,美國又公布了顯著弱于預期的11月個人消費物價指數(PCE),至此美國通脹“開始回落”這一市場預期進一步坐實。12月13日,美國公布的11月CPI同比漲7.1%,進一步回落,且弱于預期的7.3%。
12月14日美聯儲宣布加息50基點,政策聲明中暗示明年可能不會轉為降息,這顯得略微強硬。不過,市場其實并不太相信美聯儲的言論,這由當天美債收益率下跌也可以看出。
包括通脹數據在內的種種跡象顯示,美聯儲加息進程可能步入收尾階段,如果不出意外,美國本輪加息周期將呈“橄欖形”,即加息的兩頭幅度小,中間加息幅度高。美聯儲加息可能還有一、二次,幅度或降至每次25基點,且大概率會在美國年中結束加息周期,其后便進入觀察階段,然后并不能完全排除在明年年尾時就轉入降息的可能。
雖然通脹有回落跡象,但絕對值仍然相當高,所以投資者在任何時候對通脹都不能掉以輕心。只有當全球主要經濟體通脹數據均進入劇烈下降的后半程,才能確信這波通脹危機已徹底遠離。
全球股市延續調整
有道是“通脹無牛市”,事實上也確實如此。美股年初起即開始下跌,全球滯脹氣氛很濃。美股最近兩個月有所反彈,這主要與通脹數據弱于預期相關,因這使加息預期弱化。
股市反映的是上市公司業績預期,而當衰退威脅始終存在的當下,上市公司業績增長前景堪慮,故股市大概率也只是反彈,難以反轉。
美股本輪跌勢已淪為技術上的熊市,雖然深跌后有些反彈,但由歷史經驗看熊市的調整時間也大概率未到,故投資者還需提防美股2023年進一步殺跌。
自1929年大蕭條以來,美股共經歷過16次熊市,平均持續時間是17.4個月。股市進入熊市是與內外經濟、政治等多重復雜因素相關,絕非幾個簡單政策就能扭轉的,比如不可能僅憑與幾個國家簽幾項貿易協議就能扭轉的,不可能僅因加稅或減稅就能解決,同樣不可能因加息或減息就解決,因為這是結構性問題,非數量型政策能解決。
結構性問題只能通過結構性變革解決,比如出現類似蒸汽機、計算機、互聯網那樣的重大突破,使勞動生產率斷層式飛躍。如果沒有結構性重大變化,經濟或股市多半只能通過充分下跌或調整來自然緩解。12月中旬,美國在實驗室突破核聚變某一關鍵技術,但離真正商業化顯然還極遠。
至于歐洲,衰退慣性有可能更大。2008年以來歐洲經濟本來就恢復乏力,這幾年遇上了新冠,還沒緩過來就又遇上了俄烏沖突,糧食尤其是燃料這些生活必需品價格因沖突而暴漲,民眾苦不堪言。
歐洲有巨大福利負擔,法、意、德這三大歐元區經濟體的福利支出都占GDP接近三成,歐元區及歐盟之外的英國稍好些,但也超過二成。上述許多歐洲國家福利支出相當龐大,更重要是雷打不動,這也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歐洲經濟一直沒很好恢復的重要原因。
簡單說,因為開支大且剛性,故政府實際上沒有辦法給企業與個人大幅度減稅,比如最近英國甚至還加了稅。當通脹削弱了民眾實際購買力時,這個時候沒辦法通過降稅等手法減輕民眾負擔時,那么就意味著整體社會消費多半就會蕭條。
日本等經濟體情況也許更糟,不過日本經濟疲弱其實是常態,故對市場預期影響不大。
就我國情況看,除了疫情這一非常規影響因素外,經濟基本面與主要發達經濟體大不相同,中國產業鏈最全,即使當全球面臨最嚴重通脹時,我們中國的通脹仍相當可控。
A股或獨自走強
受疫情及經濟疲弱影響,A股2022年以調整為主,5月、6月有波反彈,但7月起又跌,到11月起A股展開一波上漲,迄今該漲勢仍在延續。如果細看基本面,這波反彈也許與之前反彈不同,應有機會演變為稍大的行情。
支持A股上漲的信號是11月份出臺的優化疫情防控20條,到了12月防疫措施優化的細節變得更為明朗,這種情況下國內外看好A股的資金驟增,人民幣匯率也大幅回升。除此之外,房地產政策變化也帶來一些支撐,比如支持房地產市場“金融16條”出臺,但這個只是輔助支撐,關鍵還在防疫方面。
由多國這兩年防疫經驗看,其經濟都有個先受抑再反彈的過程,多數經濟體經濟呈波動性或螺旋型上升狀,起初階段相對艱辛,通常會持續半年左右,其后經濟恢復才顯得相對順暢。當然也有些例外,比如也有些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始終積弱不振,只是這未必就全與疫情因素相關了,也與全球性大通脹及隨之而來的被迫緊縮相關。
考慮到冬、春季疫情本身就易反復甚至發生病毒變異的可能,至少在起初幾個月經濟及股市都會產生些反復,A股12月中旬的回落正反映了該反復性,投資者應特別注意這點。
如果明年上半年經濟增速僅小幅回升,下半年隨著疫情進入掃尾階段,我國經濟有望報復性反彈,這樣最快2023年第二季度或最晚下半年我國經濟增速很可能恢復至潛在增長水平,股市的上漲也更流暢。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585985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