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2-10 08:47:55
每經記者 董天意 每經編輯 程鵬 孫磊
全球首款能夠量產的太陽能汽車宣告“夭折”。
近日,總部位于荷蘭的太陽能初創企業光年汽車(Lightyear)宣布,負責首款產品“光年0號”(Lightyear 0)太陽能汽車生產的Atlas Technologies B.V.公司申請破產,該請求目前已經得到當地法院的批準。
圖片來源:Lightyear官網
“很抱歉,Lightyear必須向所有員工、客戶、投資者和供應商宣布這一消息,并希望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持。”光年汽車方面表示。
公開資料顯示,光年汽車公司自2019年起開始研發“光年0號”,2022年末剛剛開始量產。據外媒體報道,截至停產前,這款汽車總產量僅十幾輛。按照此前計劃,“光年0號”將在2022年秋天開始量產,最早將于11月在歐洲上市,首批售價在25萬歐元左右(約合人民幣176萬元)。
作為一款太陽能汽車,“光年0號”車外設5平方米(53.8英尺)的雙曲面太陽能電池板,理想條件下每天可以提供70公里的行駛里程。此外,該車還配備有60千瓦時電池組,WLTP工況下續航里程為625公里。
圖片來源:Lightyear官網
為了最大限度吸收太陽光,“光年0號”的車身尺寸達到5083mm、寬1972mm、高1445mm,其風阻系數僅為0.19。光年汽車公司方面稱,在荷蘭的氣候條件下,“光年0號”連續兩個月駕駛都無需充電,而在西班牙或葡萄牙,“光年0號”可連續使用7個月。
事實上,光年汽車背后有三家企業,除了此次負責車輛生產的Atlas Technologies B.V.外,還包括擁有知識產權的Atlas Technologies HoldingB.V.和Lightyear Layer B.V.,這或意味著,此次申請破產的只是其制造公司,并不影響擁有光年知識產權母公司的正常運營。
根據光年汽車的說法,上述破產決定是為了集中資源開發其第二款車型“光年2號(Lightyear 2)”。光年汽車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Lex Hoefsloot表示,將會把重點和資源全部轉向光年2號的研發,“這實際上意味著我們不得不暫停‘光年0號’的生產。”
作為光年汽車的第二款車型,“光年2號”已在今年美國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上亮相。據官網介紹,“光年2號”采用跨界式車身造型,擁有超過800公里的續航表現。在陽光充足的條件下,該車的太陽能電池板每天可以額外提供70公里左右的續航里程。
圖片來源:Lightyear官網
更重要的是,“光年2號”的售價較“光年0號”大幅降低,僅4萬歐元(約合人民幣29.5萬元)。據Lex Hoefsloot透露,“光年2號”在CES展出結束后便受到2萬份來自車主的預訂單,超4萬名個人客戶訂閱。根據官網信息,首批“光年2號”車型有望于2025年底正式上市。
圖片來源:Lightyear官網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特斯拉首款車型Roadster的預定量僅為100輛;2013年,特斯拉的全球交付量才突破2萬輛。有觀點認為,這或意味著,光年汽車同樣有著改變全球汽車業格局的潛力。
不僅是光年汽車,眼下多家太陽能汽車公司已進入到待量產階段。如2016年在慕尼黑成立的Sono已經與芬蘭汽車制造商Valmet Automotive達成協議,在7年內生產25.7萬輛汽車,并計劃于今年下半年開始生產。另外一家位于美國加州的企業Aptera,也在不久前發布了旗下的太陽能電動車Launch Edition。Aptera表示,計劃在2023年底前啟動量產,并目標在2028年前在全球建造8家組裝廠。
但上述企業都面臨著資金短缺的共同問題。去年12月,德國索諾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Jona Christians和Laurin Hahn發表了一份公開聲明,闡述了Sion太陽能電動汽車項目的財務困境,并發起一項為期50天的籌款活動;Aptera的聯合創始人也于不久前表示,Aptera今年至少需要5000萬美元的額外資本才能達到太陽能電動汽車量產的第一道關口。
盡管當前的太陽能汽車普及推廣難度較大,但仍有廣闊的想象空間。當前,受油價高企、零部件供應不足、原材料價格飛漲等因素影響,汽車行業正面臨不小的成本壓力。
國際能源署方面認為,隨著油價逼近歷史新高,太陽能的價格仍比較便宜,太陽能汽車與傳統動力汽車相比仍有競爭力。
另一方面,全球電動汽車的不斷發展,也給太陽能汽車帶來了更多機遇。Laurin Hahn認為:“我們正處在兩個非常重要趨勢的交叉點:一方面,太陽能技術正變得越來越便宜,越來越高效;另一方面,我們看到電動汽車行業取得重大發展。這包括電池技術持續得到改進,以及電動汽車在客戶中的普及率不斷提高。我們認為,這些趨勢和相關企業之間產生的交集對太陽能電動汽車而言是最佳機會。”
記者|董天意
編輯|程鵬 孫磊 杜波
校對|孫志成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