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2-21 21:17:27
每經編輯 程鵬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記者今天(21日)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正式獲批,為示范區的規劃建設治理提供了基本依據。
按照規劃,該示范區將轉變以投資和要素投入為主導、土地增量規模擴張的傳統發展模式,落實建設用地“負增長”,通過資源利用方式轉變倒逼發展方式轉型。
全國首個跨省域國土空間規劃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局長張兵表示,這是繼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后,首部經國務院批準的跨行政區國土空間規劃,也為其他地區編制和實施區域性國土空間規劃積累了經驗,提供了借鑒,對深化“多規合一”改革精神、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
“示范區總規由滬蘇浙兩省一市共同組織編制,自然資源部全程指導,從2019年7月啟動,到2023年2月獲得國務院批準,歷時三年多,無人區里走新路,來之不易、影響深遠。”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執委會副主任張忠偉說。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范圍包括上海市青浦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全域,約2413平方公里。國務院要求,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人民政府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健全工作機制,完善政策措施,在《規劃》的指導下,高水平推進示范區建設。
據張忠偉介紹,示范區的目標定位是,要建設成為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全域功能與風景共融、創新鏈與產業鏈共進、江南韻和小鎮味共鳴、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共享的地區。同時,圍繞“世界級水鄉人居文明典范”總體目標愿景和五個分目標維度,總規明確了由25項核心指標組成的指標體系來保障戰略目標的實現,其中約束性指標8個,預期性指標17個。
《總體規劃》明確,示范區將依托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推進跨區域一體化空間協同治理;聚焦三地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共同建設太浦河、京杭運河清水綠廊,統一示范區環保排放標準,三地城鎮污水收集處理率要達到100%。
圖片來源:杭州日報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研究中心副主任門曉瑩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表示,三省市現在共同推進示范區,來統籌各類專項規劃,完善區域一體化的這種空間治理機制,重點圍繞著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一些重要的公共服務設施的共建共享,比如統籌示范區軌道交通網絡,打通省際的斷頭路,來促進高等級公共服務設施的空間布局。
深化互聯互通,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將打造高效快捷的交通網絡,構建由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等構成的多層次軌道交通系統,建設“軌道上的示范區”。
《總體規劃》還提出,示范區將促進綠色低碳發展,以河湖田鎮村融合的水鄉單元為空間載體,推動存量用地布局優化,著力擴大藍綠空間。到2035年,河湖水面率不低于20.6%,森林覆蓋率大于12%,綠色交通出行比重提升至80%。
門曉瑩表示,在街區里面,通過布置一些小型的綠地,立體的綠化,還有這些復合的藍綠空間,來建設綠色的低碳的街區,同時還有構建研學產協同共進的這樣的一個空間載體,來促進產業用地分類整治,提質增效等措施,構建創新驅動,高效集約的產業發展的新方式。
三地共同嚴守資源安全底線
不走建設用地規模擴張的老路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打破地域限制,要求三地共同嚴守資源安全底線,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總體規劃》明確提出,示范區將嚴守資源安全底線,不搞集中成片、大規模、高強度開發建設,不走建設用地規模擴張的老路,在堅守耕地保護、生態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等安全底線管控的基礎上,到2035年,示范區規劃建設用地總規??刂圃?03.6平方公里以內,較現狀建設用地減少15.7平方公里。
門曉瑩強調,將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這三條控制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動城鄉建設不可逾越的這樣的一個紅線,來聚焦生態綠色一體化,嚴控開發強度。同時嚴禁隨意撤并村莊,搞大社區,違背農民的意愿搞大拆大建。
在優化國土空間格局方面,示范區將立足資源稟賦和江南水鄉特色,構建多中心、開放式、綠色化的區域一體空間布局,擴大生態空間,保障農業空間,優化城鎮空間。門曉瑩表示,通過這個規劃,逐步提升空間的利用效率,比如更好地引進一些新業態,提升土地利用的這樣的一個效率,同時把空間進行一些優化的整合,把空間布局成集約型網絡式的一個空間,更有利于空間的高效和協同,而不是過去的一個單中心的攤大餅的形式。
強化優質共享,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將統籌推進公共服務高品質發展。到2035年,爭取在示范區布局6處國家三級以上博物館,布局3處雙一流建設高校(校區)。
一圖讀懂《規劃》
↓↓↓
編輯|程鵬 杜波
校對|張益銘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央視新聞客戶端、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記者李景)、自然資源部微信、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微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