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16 22:34:01
每經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陳 旭
政府工作報告在簡述今年工作重點時提出,要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加強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技術研發,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同時,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政策,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新華社圖
在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過程中,怎么理解“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內涵?地方如何有效推進氣候投融資?圍繞這些熱點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近日對原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趙華林進行了專訪。
趙華林是環保領域重大改革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對于如何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如何推進氣候投融資如何應對歐盟“碳關稅”等話題給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建設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要完善跨區域、流域管理
NBD:中央強調要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這一治理體系有怎樣的內涵?又有哪些重點任務?
趙華林: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因此,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是國家現代治理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就是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的制度機制和政策,實際上就是實現政府內部的協同增效、治理主體的多方參與和政策手段的集成高效。
具體來看,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有以下幾個內涵:
首先是推動黨委、政府及部門協同增效,確保導向清晰的環境政策一以貫之貫徹下去。環境管理部門的改革要適應當前的形勢,比如目前省級以下環境監測和執法實行垂管,過去市級環保局的管理部門是市政府,現在是省環境廳,這樣就能避免地方干預環保的監測和執法。現代治理體系就是把流域和跨區域的監督管理歸環境部門管,另外把環境監測的事權上收省和國家,確保了環境質量監測的真實性,這也是環境制度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
其次,中國現代環境治理體系中非常重要的是建立了中國特色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這是黨領導環境保護、環境治理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重要性在于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各級黨委要重視環境保護的責任。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是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對各個省份和國務院管理部門以及一些央企執行黨和國家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標準、任務、政策完成情況進行督察,力度很大,相當于國家在環境保護領域的巡視。
總的來講,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還有幾方面需要完善:一是完善中央統籌、省總負責、縣市抓落實的機制,這是現代環境治理體系里非常重要的工作機制。
二是完善制度,推動各部門之間的協同,實現環境治理高效運作。由于生態既有公益性,又有自然資源屬性,一些監管邊界尚不夠清晰的,未來要加以完善。
三是完善跨區域和流域的管理,而不僅局限于行政轄區內的管理。
比如一條河流經多個省市,如果流經省市對流域治理的重要性不統一,河流是治理不好的,所以要建立河流的流域管理。再比如大氣是流動的,要治理大氣污染也要建立區域聯防聯控的管理機制。
四是加強數據的整合。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是重要的生產要素,更是重要的信息。信息融入到環境治理當中,是現代環境治理體系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這涉及兩個層面:一方面是環境監測數據、環境質量數據、企業排放數據應該是系統的、集成的,要進行整合;另一方面是與環境有關的各個部門都掌握著相關的數據,比如地下水數據,資源部門、環境部門、水利部門都有相應的數據,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就要把這些數據平臺打通,建立交換和共享平臺。
五是提高數據分析能力。要通過分析數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精準預見未來環境的可能變化。環境是大家共有的,要提升數據的公益性,除了政府、排放和治理環境的主體——企業外,還要把公眾納入治理體系,比如建立投訴舉報系統等。
最后,要完善政策的評估體系,提升治理的合力。
總之,現代環境治理體系,不僅包括一套國家的政策體系,還包括法律法規和標準、環境治理科技水平、環境治理投入、環境管理隊伍建設等多方面。因此,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逐步完善。
建議地方要建立 區域氣候投融資項目庫
NBD: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深入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您認為這釋放出什么信號?
趙華林:黨的十八大以來,效果最為明顯的制度就是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它是重要的環保制度創新,是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歷史性變化的一項重要制度。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是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對省和政府有關部門開展環保督察,發現問題,整改問題,進行問責??偟膩碇v,高層是滿意的,群眾是信任的,百姓是點贊的,是以人民為中心,解決了一大批過去不好解決的環境問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深入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這表明在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目標要求下,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全面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政治信號,要讓各級黨委、政府擔負起自己的一崗雙責。
今年,經濟恢復是我們工作的重點,但也要兼顧環境保護。一方面要在環境審批等方面幫助企業上項目來發展經濟;另一方面,還是要堅持環境優先,堅持綠色發展,堅持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目標不動搖。
因此,強調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有其現實意義,就是要告訴全社會,要堅持環境保護的戰略定力。
NBD: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建設美麗中國。怎么理解“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內涵?
趙華林:“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與“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內涵相近。
“降碳”就是低碳發展,生活方式、生產方式都要向綠色轉型。目前,我國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已構建,“雙碳”工作取得良好開局。
“減污”就是環境保護,要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擴綠”的深層意思是生態保護,不能簡單地認為就是種樹種草。
要綜合考慮氣候、環境、生態等問題,要可持續發展,但經濟也不能掉隊,所以還要保持經濟增長。
這四個方面要同時發力,要協同推進,其中就涉及能源結構、產業結構調整問題,結構調整了,污染物排放就會減少,碳排放也會降低。所以,實際上是通過這四個方面實現國家強盛、人民幸福、中國美麗的前景。
NBD:此前,生態環境部等部門公布了氣候投融資試點名單。您認為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對解決資金問題能起到怎樣的作用?對各地有效推進氣候投融資,您有哪些可行性建議?
趙華林:當前,推動社會資金進入應對氣候變化領域或低碳領域非常重要,但目前還沒有一套成熟的經驗,這就需要通過試點進行探索。試點對解決資金問題主要是起到一個探索示范和帶動輻射作用,可以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需要注意的是,試點要因地制宜,首批試點單位有地市有園區,具體情況不一樣。氣候投融資不僅適用于降碳,還適用于氣候適應相關項目。比如一些地方出現的干旱、高溫、洪澇等氣象災害,可能都與氣候變化有關,怎么去適應氣候的項目也是氣候投融資非常重要的內容,所以大家千萬不要把氣候投融資限于搞低碳,搞工業的減排。
另外,要做好氣候投融資里基礎信息的收集和披露,比如具體所屬行業、碳排放量等基礎信息。同時,氣候投融資要與綠色金融齊頭并進,要避免“洗綠”,但也要防止過度投資。
對于在地方上有效推進氣候投融資,我有以下幾個建議:
一是建立區域氣候投融資項目庫,明確哪些項目屬于氣候投融資應該投資的,同時打造氣候項目與資金對接平臺,建立機制。二是指導地方加強項目的碳核算,加強碳排放信息的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三是鼓勵試點城市培育氣候友好型金融,對地方上做得比較好的可以采取一些獎勵措施,同時也鼓勵金融企業推出氣候友好型的金融工具。四是支持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能力建設,包括標準、氣候變化的因素融入企業和金融機構決策當中或者投資中。五是鼓勵試點地區開展國際合作,引入國外的資金和經驗來推進我國的氣候投融資。
另外,國家要發布氣候投融資的相關政策體系,推動企業特別是央企以及國家有關部門落實“雙碳”的路線圖等。當然,如果能再給試點城市一些信貸方面的支持就更好了。
深入研究歐盟“碳關稅” 對我國的趨勢性影響
NBD:今年2月歐洲議會通過了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俗稱碳關稅)的協議,2023年10月1日至2026年1月1日為過渡期,2026年后開始征收碳關稅。中國作為歐盟最大的貿易伙伴,歐盟碳關稅會對我國企業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我們應該如何來應對?
趙華林:歐盟對外宣稱CBAM的出發點是為了防止政策不到位的碳泄漏,但是我認為,這種做法實際上違背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的相關原則。
《公約》指出,歷史上和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對較低,因此應對氣候變化應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根據這個原則,發達國家應率先采取措施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有關資金和技術;而發展中國家在得到發達國家技術和資金支持下,采取措施減緩或適應氣候變化。
歐盟現在通過了開征碳關稅的協議,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無疑會增加額外的負擔,降低其產品的競爭力。盡管設置了過渡期,但從趨勢來看,未來其覆蓋行業也可能擴大至其他商品。對我國來說,具體到環境保護、貿易、經濟發展,也都可能受到影響,并且這種影響是趨勢性的、方向性的。所以我們要高度關注,進行深入研究。
那我們怎么辦?首先,要研究它是否符合WTO的標準,是否符合氣候變化的規則,我們要研究對策,要發表我們對此事的看法。
其次,最重要的是做好國內的工作,就是要面向“雙碳”目標,按照中央的部署,做好我們的碳減排工作。比如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要使高碳產業盡早實現低碳化,生活方式也要綠色低碳,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還要不斷完善碳排放市場,要盡快把交易系統升級,擴大交易品種。
怎么做好自己的工作?具體來說有三點:一是要盡快推進低碳排放的基礎工作,比如完善碳交易市場的建設,目前碳市場中只有電力,要盡快納入其他高碳排放的行業,還要盡快核查掌握高碳排放行業的碳排放數據。
二是除了做好直接排放的碳核算,還要做好間接排放的碳核算。比如生產鋼鐵,除了生產過程中直接的碳排放,還有間接的碳排放,比如這個過程中也用電了,而電力又是燒煤得來的,這些數據方面的統計工作也要盡快打好基礎。
三是在貿易方面,我們要采取合理的貿易應對措施,避免降低我國出口企業的產品競爭力,要給我們的產業低碳化留出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