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5-14 12:09:54
每經記者 鄭步春 每經編輯 彭水萍
本周A股沖高回落,沖高是因為周初“中特估”暴漲,回落是因為其后“中特估”漲勢不再延續,且再無其他能帶動指數的股票能接力上漲。上證綜指除周一拉出大陽外,其余四天均跌,全周累計下跌1.86%至3272.36點。深綜指、深創業板綜指周跌幅分別為1.37%、1.01%,滬科創50指數周跌幅為3.33%。
本周二開始,由于新公布的一些經濟指標提示經濟復蘇速度可能不及偏樂觀人士的預期,故股市連續幾天下跌。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具體來說,周二公布的我國4月份進出口同比增速弱于3月份。周四上午公布的4月CPI、PPI低于3月,周四傍晚公布的4月貨幣供應量、社融、信貸等數據也大多弱于預期。如果再結合月初時的4月PMI指標同樣偏弱來看,我國經濟恢復所面臨的壓力并不算小。上述所有數據使得投資者有理由暫時下調多數目標個股的業績預期,做多的積極性因此受到些抑制。
股市走勢由各路資金的合力驅動,原本多空可能處于脆弱平衡中,當有一部分多頭轉空時,多方力量就可能暫時不敵空方力量,股指表現也易呈現弱市特征。
雖說經濟指標弱也許使“中特估”相對優勢更多地得以體現,但這個板塊剛剛猛漲過一輪,即使未來還將表現,但也許還得再等一陣。至于另一主線“人工智能”板塊,該板塊缺乏業績支持,炒作時更依賴情緒,可問題是當前市場情緒并不高。
國內經濟復蘇速度之所以難以令市場滿意,情況是有些復雜的,個人感覺內外部的原因都有。在外部,經濟環境是不太好的,這樣外需原本就較弱,不僅中國對歐美出口少,其他多數出口國出口均少,典型的如日、韓,甚至受益于中美貿易摩擦的越南外貿形勢也不佳。
在內部,持續了三年多的疫情已傷及了企業及民眾的消費或投資信心。信心恢復得有個過程,更重要的是還需要“更加精準對癥”的措施。拿政策刺激來說,也不能說是少了,只是不一定十分對癥,所以民眾才“頑固”地儲蓄,民企的投資意愿也較淡薄。
個人認為,刺激經濟關鍵是使“未來可預期”。對于民眾來說,只有對未來感到放心,此刻才敢消費;對于民企來說,只有對未來感到可預期或可控時,現在才敢投資。
股指已有所調整,算是部分消化了不利的經濟指標,接下來股指會有個企穩過程。個人感覺該企穩過程并不會延遲太久,其原因大致上有以下兩個:
第一,4月經濟指標偏弱也許并不算特別令人意外,所以市場走勢應部分包括了悲觀預期。別的不說,單說五一節國內旅游,人數增速超消費增速,這或預示了接下來的經濟指標可能“不會強到哪去”,肯定有部分機構能嗅出些什么。
第二,4月之后的經濟指標在同比表現方面,有可能會因基數較低而慢慢轉好。如果接下來幾個月宏觀數據邊際好轉,應當有助于投資者人氣回升。
除了這兩條原因外,另一原因雖然并不太確定,但實現的概率較大,這就是管理層后續經濟政策極可能“顯著”加碼,個人希望能有更對癥的措施。
外部局勢雖然沒有顯性向好因素,但當前形勢已算壞到極致了, 而“太壞的”東西大概率也“只能”轉好,不需要太多額外理由。比如說:外圍轉為降息,且外需出現些恢復;再比如說,俄烏之間進入實質性的和談階段。
筆者已在微信平臺開辟專欄,讀者可以在每周日至周四晚間通過微信直接查看筆者的最新觀點,詳情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每經牛眼(微信號: njcjnews)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