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6-26 22:09:46
每經特約評論員 宇文
6月以來,我國祭出降息“組合拳”。6月8日存款降息,6月13日OMO(公開市場逆回購)降息,6月15日MLF(中期借貸便利)降息,6月20日LPR降息。“降息”這個關鍵詞,貫穿整個6月,備受市場關注。
降息“組合拳”釋放的信號是多維度的。一方面,凸顯中國貨幣政策利率工具較多,包括公開市場操作、中期借貸便利、常備借貸便利(SLF)、抵押補充貸款(PSL)、超額準備金利率等。政策降息“組合拳”打出,凸顯央行可以根據宏觀經濟運行和市場流動性多寡,通過一種或多個政策工具,釋放政策調控信號,通過對銀行體系流動性的調整,對市場兩端進行傳導,補足流動性短板,提振市場信心。另一方面,意味著我國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運行有效,可引導市場基準利率不偏離政策利率的軌道,確保市場化利率體系的風險可控。
更重要的是,我國通過貨幣政策工具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具有逆周期調控的特點。美聯儲和歐洲銀行的緊縮貨幣政策尚未結束,我國實現政策性降息,凸顯中國經濟運行的韌性和自信。當然,我國采取政策性降息釋放流動性,也折射出了中國貨幣政策的“適度”。畢竟,作為全球主要經濟體,我國也受到西方貨幣政策及衍生效應的傳導和影響,在實施“逆周期”貨幣政策的同時,也充分考慮到了來自西方貨幣政策的影響,所以既是“以我為主”,也考慮到了市場傳導因素。
這符合穩經濟的市場邏輯。
眾所周知,一季度經濟運行超預期,無論是GDP還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抑或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都呈現較大幅度的增長。但是,一季度超預期的經濟指標,屬于經濟常態運行后的恢復性增長,特別是消費更是被疫情抑制后的強烈反彈,加上疫后市場信心的高漲,使得一季度經濟運行成績搶眼。然而,疫情三年帶來的宏觀經濟和社會民生的負面影響需要更長的時間去消化,也需要更多的政策工具去助力提振。因此,從投資到出口再到消費,提振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在經過第一季度的發力后開始呈現后勁不足的情況。
從供給側看,市場主體需要更多時間“治療”疫情帶來的創傷,供給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流動性,但在系列財政貨幣支持政策供給之下,政策面也需要一定時間的緩沖。此外,由于國內外市場需求不足已成慣性,投資也會受到限制,金融機構在支持市場主體融資方面也會變得謹小慎微。從消費端看,假日經濟的火熱掩蓋不了就業擔憂和收入焦慮的真問題。畢竟,大多數消費者屬于工薪階層,企業不景氣,就業受影響,收入會降低,自會影響消費。因此,中國經濟內生動力不強、總需求不足的問題開始顯現。
數據顯示,4~5月CPI和PPI維持低位運行,市場出現通縮聲音。同期PMI也連續兩個月處于榮枯線以下,股市和樓市也受到波及。在此情勢下,穩經濟成為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貨幣政策調整釋放更多流動性,解決企業資金不足難題,就成為當務之急。而且,CPI、PPI低位運行,也為政策性降息提供了更多空間。
打出政策性降息“組合拳”,具有滴灌效應,避免了“大水漫灌”式強刺激對宏觀經濟運行帶來的副作用。這也是中國式貨幣政策的優勢所在。貨幣政策聚焦于實體經濟,持續解決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和融資貴問題,也助力科技創新、節能減排和綠色發展等。加上財政政策的支持,突出補短、強鏈、穩基礎。
越是如此,越彰顯政策性降息多手段發力的重要性,也越體現貨幣政策逆周期的可行性。而且,貨幣政策也找到了穩經濟的關節點——穩就業。就業穩了,既是供給側系統性好轉的結果,也將給消費端提供可持續動力。兩端向好,內需市場才能穩健發展,經濟復蘇的內生動力也將被激活。
(作者系財經學者)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