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8-29 00:11:29
每經評論員 李蕾
剛剛過去的周末,證監會“多箭齊發”提振資本市場信心,其中對進一步規范相關方減持行為作出系列要求。
具體而言,監管一方面明確表示上市公司存在破發、破凈情形,或者最近三年未進行現金分紅、累計現金分紅金額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凈利潤30%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本公司股份。另一方面,從嚴控制其他上市公司股東減持總量,并鼓勵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他股東承諾不減持股份或者延長股份鎖定期。
在筆者看來,這其中有兩個重點值得普通投資者關注。
首先,這是監管首次將減持與分紅關聯,將融資行為與投資者回報結合,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把分紅作為減持的前提,可以有效遏制一些公司股東在公司業績不佳的情況下仍試圖通過減持來獲取利益的操作,從而維護投資者權益。這背后,反映出監管機構保護中小投資者信心和利益的巨大決心和積極態度。
換個角度來看,將企業融資與分紅回報進行有機結合,不僅能促進大股東更加重視企業的持續發展與盈利改善,也能幫助投資者更充分地享受企業成長帶來的長期回報。因此,一定程度上還能為投資者帶來“財富效應”。
其次,過去市場下跌期間監管也出臺了一些增減持政策,例如2015年證監會鼓勵上市公司控股股東、持股5%以上股東及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增持,2018年鼓勵上市公司回購增持。但這些政策,相關限制基本都集中在減持規模、時間、方式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并未觸及對減持資格的修改。
此次證監會進一步規范股份減持行為,不僅明確提出一系列修改要求,對于能否減持作出明確限制,還表示正在抓緊修改《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提升規則效力層級,細化相關責任條款,加大對違規減持行為的打擊力度等,規范上市公司“關鍵少數”減持也是題中之義。
今年以來,一些上市公司大股東、實控人、董監高等“關鍵少數”因為減持問題屢屢引發市場和投資者關注。其實在A股市場,大股東減持只要不違法違規,都是無可厚非的。但問題就在于,即便是正常減持,也常常會被解讀為大股東或重要股東不看好公司未來發展,動搖和傷害投資者信心,從而造成股價波動;還有一些“關鍵少數”的操作或涉嫌“繞道減持”,例如今年市場上出現的一些上市公司股東因離婚分割所持股份事件,也被質疑通過不規范減持將資金轉移出公司,對中小投資者的利益造成傷害。
為了穩定投資者信心,也為了長期維護市場健康穩定發展,監管近期可謂動作頻頻。通過多項政策的發布明確監管口徑,例如明確上市公司大股東和董監高因離婚、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終止、公司分立等形式分配股份后減持的相關要求等,同時也堵上了此前制度上存在的漏洞,進一步規范“關鍵少數”的減持行為。這既是推動企業的健康發展,也是切實將保護投資者信心和利益落到實處,有利于資本市場的長期健康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