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1-14 19:18:16
每經記者 任飛 每經編輯 肖芮冬
近日,華中某省會城市成立百億招商母基金,并對外進行子基金管理人招標,有關投放資金繳納管理費的相關政策引發了市場關注。每經記者從參與招標人士處獲悉,擬從招商母基金出資部分將不支付管理費,其他出資部分按照行業慣例與子基金管理人、其他出資人商定。
從當前市場看,母基金投放子基金不支付管理費的情況比較少見,也正因如此,一些市場化投資機構紛紛表示此舉或變相提高募資門檻,亦不利于優質項目的引進。據悉,該母基金投資不超過子基金總規模的30%,招商子基金應當全部投資在本地。
看到同事發來的會議照片,湘總(化名)真的坐不住了。這主要是源自于一張PPT內容,上面標識了關于基金招引動員的爭議條款——管理費。
“不知道這樣做的邏輯是什么,我印象中還沒有見過不給錢就讓管的資方。”湘總提及的是華中某省會城市的招商母基金招引動員政策。其中有關管理費的說明這樣記載著:招商母基金出資部分不支付管理費,其他出資部分按照行業管理與子基金管理人、其他出資人商議確定。
本質上還是政府引導基金的一種,只不過從特定的行業招引變為了招商引資,功能的定位依然是發揮母基金的配資作用,撬動社會資本共同為子基金募資服務、為實體經濟發展助力。
湘總在投資界叱咤多年,也曾爭取過省市級別的母基金,對于行業的發展現狀,他坦言募資是越來越難,“但還很少有非去不可的,除非是有特別意向的地方。”
湘總提及的是財政投資的讓利尺度與市場化投資機構需求之間的矛盾。一方面,機構募資需要母基金,特別是財政級別的引導基金給予支持;另一方面,通過財政助力亦可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幫助基金募集成立,進而進入投資階段。
不過問題就在于,如果作為領銜投資的母基金不支付管理費用,想要讓其他跟投方支付就很難說通,甚至有可能出現集體不交管理費的尷尬。“我可不愿意這樣做。”湘總這樣表示。
據悉,按照目前的行業慣例,管理人按照投資人已繳納的資金規模的2%/年作為管理費用,也是所謂的固定報酬,當投資組合年化收益超過投資者預期收益率時,提取20%的浮動報酬作為二次回報,也就是業內常說的Carry部分。
如果舍去管理費收入,管理人的收入結構將單一變為從Carry部分獲取。“但正常情況下,我們所有的基金都不可能承諾收益的。”在湘總看來,這樣的操作無疑是把很多市場化的投資機構參與門檻提了很高。
不出管理費,被擬入局者看做是“霸王條款”,而有關該母基金的另一條規定才是徹底讓其死心的關鍵——高倍返投。
按照該招商母基金的規定,招商基金子基金應當全部投資于當地,且從母基金的出資比例來看,投資子基金的規模不超過子基金總規模的30%。這意味著,按照頂格投資規模,30%的出資額撬動其他70%社會資本參與之后,所有資金返投當地,返投比例超過3倍。
11月14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向業內其他投資機構了解行業目前的返投要求,據反饋,目前多省市的政府引導基金,抑或是產業投資基金在招引子基金管理人時,返投比例的倍數已經越來越低,1:1、1:1.5已經非常常見,旨在以此鼓勵優秀的投資機構參與管理。
“不過,財政投資在保值增值的要求之下也在精打細算。”李總(化名)告訴記者,初始的返投倍數應該還有談判的余地,否則過高的返投倍數也不利于已有項目儲備的基金管理人進行投后管理。“畢竟是要以招商引資落地作為結果的,項目進不來就達不到目的。”
但據記者了解,一般機構的儲備項目,特別是已有政府引導基金參與投資的項目,要想推薦至歸屬地以外的地方進行落子或直接遷移總部,難度相當大,有的投資機構甚至會有極其嚴格的地域保護,非本地財政投資的項目不會拱手相讓。
湘總也表示,如果門檻這么高,招商引資的成色會打折扣,甚至會變成“招惡引劣”,而致力于做實事的優質機構,則徹底沒有了引進優質項目的動力。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在財政投資方面做了很多讓利,無論是放開可投資地域限制,亦或是出資比例的提高等,都在想方設法讓利于專業機構。只不過,在這一過程中,也會發生些許不愉快的事情。
據前述兩位受訪者表示,目前已有很多地方性的引導基金在子基金管理人的篩選上吃了虧,要么是投資收益不及預期,要么是根本沒有好的項目能與當地產業銜接,總之,財政投資也變得越來越謹慎。所以,在門檻上要求提高市場解讀為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
提到精準匹配和防范風險,記者也在該招商母基金的招引動員會管理人遴選規則中看到,將由落地項目承載園區自行優選市場化管理機構擔任子基金管理人。
從字面意思看來,能夠最大程度保證落地項目的產業協同難題。不過從實務的角度出發,這樣的做法更像是定向補貼,而非公開招引子基金參與。有市場分析認為,這樣的引導只會讓劣幣驅逐良幣,更難以杜絕短視募資行為的發生。
如果樂觀看待,產業園擁有決策權,針對引進項目給予增值服務,那么招商基金就給予配資的支持,好比是一項入駐的福利待遇,故而不需要收取管理費用,僅作為一種支付通道;但如果不太樂觀地看待,項目推薦數量有限,抑或是產業協同效率不高,反而是缺乏優秀投資機構在項目引薦方面的支持。
因此,在湘總看來,政府投資的謹慎態度不應該剛性地縮小范圍,且從限制支付管理費等方面進行解決。“一是加強政府投資管理機構人員的專業水平;二是相反,要降低面上的硬性標準,多多引入活水,從優選擇。既然政府更多的工作是搭臺,吸引大家來唱戲,就應該盡量創造機會百家爭鳴。”
事實上,從行業長期發展的角度考慮,鼓勵更多優質的機構參與也是活躍資本市場的抓手之一,財政投資助力實體經濟發展不應該成為GP與LP之間的博弈,而是應該尋找更加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今年上半年,各地引導基金的設立已呈現“爆發式”的增長。母基金研究中心《2023年上半年中國母基金全景報告》顯示,2023上半年,全國范圍內新設的政府引導基金共有90家,基金規模達3922億,基金數量和規模均超過前兩年。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53146155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