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1-20 23:47:33
學院“升級”大學
每經記者 楊歡 每經編輯 劉艷美
圖片來源:合肥學院官網
11月20日,據教育部網站,根據相關規定,經教育部黨組會議審議,擬同意設置安徽公安學院等5所學校,現予公示,公示時間為2023年11月20日至11月24日。具體包括:新設安徽公安學院、蚌埠醫學院更名為蚌埠醫科大學、合肥學院更名為合肥大學、浙江科技學院更名為浙江科技大學、嘉興學院更名為嘉興大學。
就在不久前(11月6日)教育部曾公示新設江西飛行學院;贛南醫學院更名為贛南醫科大學;濰坊醫學院更名為山東第二醫科大學等8所學校更名或者新設情況,次日即有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咨詢蚌埠醫學院,合肥學院更名大學情況,稱“8所高校考察的都比安徽省遲,是不是意味著安徽省高校更名已經失敗了”,急迫之情可見一斑。
當時安徽省教育廳回復稱,安徽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廳高度重視合肥學院和蚌埠醫學院的發展,積極支持學院更名大學。經與教育部對接,目前兩所學院更名的相關審批程序正在進行中。如今靴子落地,這些高校終于要圓夢了。
解讀:“合肥作為快速發展中的省會城市,需要有一個以城市冠名的大學。”早在2016年,時任合肥學院主要領導就曾表示,為更進一步推進學校向應用型高校轉變,合肥學院正在積極申請改名合肥大學。2017年,合肥成立建設領導小組,籌建“合肥大學”。此后,合肥大學創建工作多次被寫入合肥市政府工作報告中。
同樣籌備已久的,還有嘉興。在2018年就發布了《關于大力支持嘉興學院創建嘉興大學建設一流應用型高校的若干意見》,提出“三步走”發展戰略,力爭到2021年成功創建嘉興大學,并成立了由市委書記、市長擔任組長的嘉興市創建嘉興大學工作領導小組,舉全市之力支持嘉興學院創建嘉興大學。
能夠順利更名,并非易事。據不完全統計,僅2023年年初,有超20所高校公示了更名大學的計劃。不過,在改名這件事上,最終能如愿以償的高校只是少數,更多二本、民辦、專科院校的改名之路并不順利,有的高校甚至申請十余年未獲批復,依然在屢敗屢戰。
除了合肥、嘉興兩地學院更名大學之外,此次教育部的公示名單中還包括蚌埠醫學院更名為蚌埠醫科大學、浙江科技學院更名為浙江科技大學。從地域分布來看,全部都位于長三角地區的“高校弱省”。
根據2023年全國高校名單,浙江共有109所大學,排名全國第11位,安徽121所大學,排名全國第9位,而同為包郵區成員的江蘇則高達168所,位列全國之首。雙一流高校數量上,浙江、安徽各3所,江蘇則有16所。不可否認,浙江、安徽兩地有像浙大,中科大這樣的航空母艦,但只有一艘航空母艦,形成不了集群戰斗力。
在不少人看來,相較于“學院”,“大學”往往意味著更強的實力,更名為“大學”,有利于提升學校影響力和知名度,進一步促進招生,吸納人才。而從學校自身發展來看,由于國家對高校更名為“大學”有著嚴格標準,更名成功也意味著學校辦學水平的躍升。
上海到2025年,形成從火箭、衛星、地面站到終端的全覆蓋產業鏈
11月20日,上海市政府官網發布《上海市促進商業航天發展打造空間信息產業高地行動計劃(2023—2025年)》,到2025年,形成從火箭、衛星、地面站到終端的全覆蓋產業鏈。發展新一代中大型運載火箭、低成本高集成衛星、智能應用終端三大拳頭產品。形成年產50發商業火箭、600顆商業衛星的批量化制造能力,以打造“上海星”“上海箭”為目標,提供衛星研制、運載發射、在軌交付與管理鏈式服務模式。推動形成地面站、測運控中心、應用終端等自主建設能力。
培育獨角獸企業,又一座城市入局
日前《重慶市獨角獸、瞪羚企業培育工作方案(2023—2027年)》印發,力爭到2027年,全市瞪羚企業達300家左右,潛在獨角獸企業達30家,獨角獸企業達15家,并擬于下月啟動2024年獨角獸、瞪羚企業申報工作。據悉,重慶將對獨角獸、潛在獨角獸企業首次融資,按到位金額的0.5%,分別給予不超500萬元和100萬元一次性獎勵。就在不久前,武漢獨角獸企業培育計劃公布,力爭到2025年,累計培育獨角獸企業20家以上、潛在獨角獸企業30家以上。
廣州第4個綜合保稅區獲國務院批復
11月20日上午,廣州開發區、黃埔區舉辦廣州知識城綜保區獲批新聞發布會。據悉,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廣州保稅區和廣州出口加工區整合優化為廣州知識城綜合保稅區,創廣東2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同步異地遷址整合優化之首例,這也是廣州市第4個獲國務院批準設立的綜合保稅區。此前,廣州已擁有黃埔、南沙、白云機場三大綜保區,是全國少有的擁有“海、陸、空”3個綜保區的一線城市。
山東實施先進制造業集群梯次培育行動
山東省政府辦公廳近日發布《關于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的實施意見》,提出實施先進制造業集群梯次培育行動。到2025年,山東將初步形成區域布局合理、主導產業明晰、創新體系健全、資源要素集聚、鏈群深度融合、特色錯位發展的“3830”集群發展格局,即加快培育3個具有全球領先水平的世界級集群,培育認定8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級集群,積極打造30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省級集群。
到2025年湖南城市公交新能源占比達99%
近日,湖南省交通運輸廳、省發改委等8部門聯合印發《湖南省交通運輸領域大氣污染防治攻堅實施方案》,這是湖南交通領域首個大氣污染防治實施方案。該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鐵路、水路貨運量較2020年分別增長10%和12%,全省城市公交、出租汽車新能源占比分別達99%、60%,全省高速公路、在役普通國省道、重要縣鄉道沿線充電基礎設施有效覆蓋,全省1000噸級以上泊位配備岸電設施(油氣化工碼頭除外)比例達100%。
國家氣候中心: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暖季紀錄被刷新
據國家氣候中心微信公眾號11月20日消息,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監測表明,今年10月份是有氣象記錄以來的連續第五個同期最暖月份,10月全球平均溫度較1991至2020年(氣候基準期)同期的平均溫度偏高0.52℃,較上一個高溫紀錄(2015年10月)偏高0.1℃。
對于中國和亞洲高山區(25-50°N,65-105°E),氣溫偏高尤為明顯,分別較1991至2020年同期平均溫度偏高1.25℃和1.36℃。
1850-2023年6-10月全球表面平均溫度距平序列(相對1991-2020年氣候基準期)圖片來源:國家氣候中心
剛剛過去的暖季(2023年6-10月)為1850年以來全球平均同期最暖,預計2023年極可能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暖季全球平均溫度較1991-2020年同期平均溫度偏高0.57℃,其中8月與9月較歷史平均溫度分別偏高0.62℃和0.69℃,較2016年創下的紀錄高出0.22℃和0.39℃。
2022年全國9個百強縣、12個百強區人均GDP超20萬元
11月19日,中國中小城市發展指數研究課題組、國信中小城市指數研究院發布《2023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成果》。
2023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 圖片來源:國信中小城市指數研究院
2022年百強縣市常住人口達到9163萬人,人均GDP為12.74萬元,是全國平均水平(8.57萬元)的1.49倍。2022年百強縣市以占全國1.87%的國土面積和6.49%的人口,貢獻了全國9.64%的GDP和3.92%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從人均GDP來看,2022年伊金霍洛旗、神木市、準格爾旗、江陰市、靈武市、仁懷市、昆山市、張家港市、庫爾勒市9個縣域人均GDP超20萬元,處于領先位置。
2023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 圖片來源:國信中小城市指數研究院
百強區方面,2022年百強區常住人口達到10739萬人,人均GDP達到12.65萬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48倍,以占全國0.99%的國土面積和7.61%的人口,創造了全國11.22%的GDP和4.43%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其中,泰州市高港區、福州市鼓樓區、廣州市黃埔區、唐山市曹妃甸區、寧波市鎮海區、廣州市南沙區、常州市新北區、佛山市高明區、杭州市余杭區、蘇州市虎丘區、常州市金壇區、南京市溧水區等12個百強區人均GDP超20萬元,繼續保持領先優勢。
去年我國初婚人數低于1100萬,粵豫川結婚人數排前三
據第一財經消息,根據國家統計局編著出版的《中國統計年鑒2023》,2022年,我國初婚人數為1051.76萬人,比2021年減少了106.04萬人,比上年下降了9.16%,這也是多年來初婚人數首次低于1100萬人。從歷年數據看,2013年是我國初婚人數的最高峰,達到2385.96萬人,也就是說,9年來我國初婚人數下降了55.9%。
歷年結婚登記、初婚、再婚、離婚、離婚率數據(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23》)
分省份來看,廣東初婚人數達96.88萬人,位居第一;河南以76.49萬人位居第二;江蘇、四川、山東分列三到五位。與此同時,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3》的數據,去年我國結婚總人數最多的是廣東省,達到了57.31萬對,也是唯一一個結婚總人數超過50萬對的省份;河南位居第二,為48.9萬對;四川位居第三,為46.39萬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