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1-24 19:53:58
◎11月23日,第九屆中國國際版權博覽會“數字時代下版權交易的機遇和挑戰”沙龍舉行,來自不同地區的文交所和數字交易平臺掌門人,分享了各地文交所心頭的糾結和看到的曙光。
每經記者 丁舟洋 每經編輯 文多
“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想兩件事,文交所(文化產權交易所)還有沒有未來?如果說數字版權是我們文交所未來的業務方向,我們應該怎么做?”
11月23日,在第九屆中國國際版權博覽會“數字時代下版權交易的機遇和挑戰”沙龍的現場,廣東省南方文化產權交易所董事長張志兵表達了上述困惑。
“數字時代下版權交易的機遇和挑戰”沙龍由中華文化促進會文化產權市場工作委員會、廣東省南方文化產權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主辦,成都文化產權交易所有限公司協辦。
張志兵的發問引發在座同行們的共鳴。來自不同地區的文交所和數字交易平臺掌門人,也分享了各地文交所心頭的糾結和看到的曙光。
在中華文化促進會文化產權市場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寧江生看來,版權市場,尤其是數字版權市場,離不開文交所。“文交所面對新的市場,怎樣讓文化數字版權進得來、留得住、活得好,是大家共同的思考與實踐方向。”他表示。
“2009年,上海文交所成立,是中國第一家文化產權交易所。我們南方文交所在2010年成立,距今也有13個年頭了,到場的文交所單位大多有著十年或者十年以上的歷史。可能酸甜苦辣都經歷過,而且一度比較茫然。”張志兵說。
李豹作為安徽省文化產權交易所董事、負責人,也提到了“糾結與迷茫”——版權交易不活躍,大家就找不到盈利點。
“不是所有的版權都有價值,而且即便這些數字版權有價值,又憑什么讓它們一定要進文交所交易?”山東文化產權交易所董事長耿人強表示,“我舉一個大家熟悉的例子,視覺中國,它有大量圖片類的數字版權,它沒有進文化版權交易平臺,也照樣進行各種版權的交易。所以這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在數字版權時代,如何讓有價值的版權進到文交所的平臺?怎樣留住它們?
“第一靠政策,國有數字版權資產,就應該按照要求進入平臺。”耿人強認為,“第二還是要靠平臺自身的吸引力,如果你能為這些IP提供更好的服務、匹配更好的‘東家’,或者做更好的二次加工,也許大的非公有版權也愿意進場交易。”
江蘇省文化產權交易所總經理閆成杰認為,文交所核心業務在于版權交易,這是聯合產權交易所、物資交易中心取代不了的。“文交所成立開始已經有十多年了,始終是在探索中前進。到現在這個階段,我想最重要的還是要實干,不干永遠沒有出路。我們應緊貼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政策,匹配相關的評估體系和入場標準,這是文交所的機遇所在。”閆成杰表示。
湖北華中文化產權交易所副總經理何淼亦表示,機遇大于挑戰。“中國動畫產業估值3000多億美金,光是這一塊文化資產,就能引出無窮多的版權,有無窮多想象延伸的市場價值。”
何淼回憶起他前不久去考察時發現,蘇州有一個絲綢博物館,原先也經營乏力。后來從古代絲綢上提取紋樣進行二次開發和創作,放在文旅、文博、文娛、游戲等大市場下,有很多合作的機遇。“數字版權的核心,應該是數字服務化。我們要抓文化數字版權的登記、確權和評估,(文交所提供的)這項服務,也是有巨大市場的。”
市場的需求在哪里、痛點在哪里,文交所的機會就在哪里。而數字資產是工業時代的石油,應充分挖掘文化數字資產,是嘉賓們的共識。
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總裁婁金洋對版權市場發展提出五點想法:一是版權數字化,版權數字化是版權市場的基礎;二是版權資產化,版權資產化才能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三是版權生態化,只有構建一個良好的生態才能把版權市場做大做強;四是版權規范化,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加強市場研究,優化版權市場治理體系和治理結構,促進版權市場規范化發展;五是版權場景化,版權應用需求較大,通過不斷創新推廣特定場景,推動版權市場整體發展。
“新華數元”首席執行官劉威也在沙龍現場分享了他對數字資產的探索經驗。“我們本身和區塊鏈深度結合,對數字作品進行確權、發布、交易等一系列支持,我們也在做數字證書的嘗試。我們目前更多針對大眾,他們需要一個權威的平臺來查詢證書的有效。所以需要如法院、銀行等接入,完善溯源平臺的服務體系。再加上底層是區塊鏈驅動,以此保證整個數字資產的可溯性、加密性、安全性和可持久性。”
“我們怎么樣適應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捷變化,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廣東省南方文化產權交易所總經理雷震回應道,“未來我們文交所一定是建立在科學技術基礎上,用技術代替行政命令。”
“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為文化版權帶來真正的機會。”李豹認為,“版權交易在數字時代下首先解決確權問題。數字的所有權、使用權和加工權,給文化產權交易所帶來了很大機會。文交所在這個鏈條中要找到自己的市場,找到交易所的職責和功能,找到我們的定位。”
南方文化產權交易所、中國版權保護中心、中文在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進行了“數字版權鏈(數字版權交易)試點應用超級節點”的簽約。
中華文化促進會文化產權市場工作委員會、廣東省南方文化產權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景德鎮國家陶瓷版權交易中心、國家級數字資源綜合平臺“新華數元”等機構也就共建數字版權鏈的合作進行了簽約。
(文中圖片均由沙龍主辦方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