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10年時間、10億美金、10%成功率 亞盛醫藥董事長呼喚創新藥獨家定價權

    每日經濟新聞 2023-11-30 22:16:27

    ◎在讓患者用得起藥,和企業正常、持續商業化運轉之間,如何尋找平衡?在國內外創新藥定價懸殊的現實背景下,如何制定“雙城價”、走好商業化?11月24日,亞盛醫藥董事長在蘇州接受了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媒體采訪,給出了他的答案。

    每經記者 林姿辰    每經編輯 楊夏    

    “18A”IPO新規第五年,港股創新藥企業二八分化表現愈加明顯,其中已有產品成功上市的企業走到了新節點:有收入開源、股價卻難言樂觀;科學家創始人精通科研,但商業化拓展是新考題;出海從選做變成必做,規則更加嚴格;大量患者需求得到滿足,但更多創新藥入院還在路上……

    亞盛醫藥(6855.HK,股價25.55港元,市值74.08億港元)正是面臨這些現實的18A藥企之一。11月17日,公司宣布奧雷巴替尼片(商品名:耐立克)的第二項適應癥在國內獲批,可治療對一代和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耐藥和/或不耐受的慢性髓細胞白血病(也稱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簡稱慢粒;英文縮寫為CML)慢性期成年患者。

    慢粒白血病正是通過電影《我不是藥神》走進大眾視野。在讓患者用得起藥,和企業正常、持續商業化運轉之間,如何尋找平衡?在國內外創新藥定價懸殊的現實背景下,如何制定“雙城價”、走好商業化?11月24日,亞盛醫藥董事長在蘇州接受了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媒體采訪,給出了他的答案。

    亞盛醫藥董事長楊大俊。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新適應癥獲批,潛在市場擴大3到4倍

    慢性粒細胞白血?。–ML)是一種發生于造血干細胞的惡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約占成人白血病總數的15%。根據楊大俊分享的數據,目前中國CML患者存量約20萬,每年新發患者約2萬人~3萬人,從患者人數和年齡看,國內慢?;颊咻^多,且平均發病年齡為40歲,較歐美國家低20歲左右。

    與《我不是藥神》故事發生的年代(2002年)不同,以諾華的伊馬替尼(商品名:格列衛)為代表的TKI已經讓CML從“白色死神”變成了一種慢性病,但BCR-ABL基因容易發生突變,且發生突變的位點很多,20%~40%的耐藥率成為CML患者的新困境。

    2021年,耐立克作為國內首個三代BCR-ABL(一種具有高度酪氨酸激酶活性的激酶)抑制劑,也是亞盛醫藥的首個商業化產品獲批上市,可用于治療任何TKI耐藥、并伴有T315I突變的CML慢性期(-CP)或加速期(-AP)成年患者,目前其適應癥擴大到對一代和二代TKI耐藥和/或不耐受的CML(-CP)成年患者,據楊大俊預測,對應患者群體規模有望擴大3到4倍。

    “這個藥很有意思,是一款真正Made-in-China(中國制造)的創新藥。”楊大俊回憶稱,耐立克在最早進入臨床試驗的時候,美國已經有同靶點藥物獲批上市,所以公司并未一開始赴美進行臨床試驗,直到國內臨床數據顯現明顯的差異化優勢后,并獲得美國PI(臨床試驗主要研究者)關注,于2019年在美國推進橋接試驗。

    去年12月,亞盛醫藥在第64屆美國血液學會上首次展示了耐立克的海外臨床數據,結果顯示該藥物在經ponatinib(全球唯一可抑制ABL-T315I突變的三代TKI)治療失敗的CML-CP患者中,CCyR(完全細胞學反應率)和MMR(MMR)高達83.3%和42.9%,是一款具備Best-in-class(同類最佳)潛質的創新藥。

    亞盛醫藥產品管線。 圖片來源:亞盛醫藥2023年中報

    據楊大俊介紹,目前耐立克在國內還有兩個適應癥在研,一是費城染色體陽性的急性淋巴白血?。≒h+ALL),目前獲批的靶向藥中只有一代藥物獲批該適應癥,耐立克已于7月獲CDE臨床試驗許可將開展針對初治Ph+ALL患者的關鍵注冊性III期臨床研究,即為該領域的一線治療;二是胃腸道間質瘤,今年6月,耐立克獲CDE納入突破性治療品種,用于治療既往經過一線治療的琥珀酸脫氫酶(SDH)缺陷型GIST患者。

    除了耐立克,亞盛醫藥還有8個處于臨床階段的產品,全球臨床試驗已超過40個。楊大俊表示,公司未來的重磅產品是Bcl-2選擇性抑制劑APG-2575,這一靶點研究已經將近40年,目前全球只有一款上市藥物,即艾伯維的維奈托克(商品名:唯可來),“未來(亞盛醫藥)如果能把這個藥做成,絕對是除了艾伯維的維奈托克之外全球領先的產品,具有best-in-class潛力”。

    創新藥力爭進醫保,但入院還待提速

    與大多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一樣,亞盛醫藥的目標是走向Biopharma(生物制藥公司),要從研發做到臨床、生產、銷售。

    不過,這個完整的鏈條很難在一朝一夕達成。楊大俊坦言,亞盛醫藥在2020年遞交首個適應癥上市申請時就開始組建商業化團隊,但投資人也有顧慮。為了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擴大市場,公司于2021年與信達生物達成全方位戰略合作,其中包括耐立克在中國市場的共同商業化推廣。

    從2021年11月獲批上市至2022年底,耐立克的累計含稅銷售額為人民幣1.82億元,今年上半年該數字為1.08億元。據楊大俊透露,該產品3月1日實施醫保進醫院后,第二季度放量明顯,第二季度銷售額同比增長153%,盒數同比增長560%。

    圖片來源:亞盛醫藥官網

    “(當時)團隊的要求是一定要力爭進醫保。”楊大俊表示,與大多數惡性腫瘤不同,CML通過一代、二代藥物治療已經變成一種慢性病,藥物治療持續時間很長,患者持續用藥負擔較大,因此進醫保對于患者和企業來說都非常重要。目前,伊馬替尼、氟馬替尼等一代、二代TKI藥物都已經進入醫保目錄,大大減輕了CML患者的用藥負擔。

    不過,盡管“雙通道”政策已在全國多個省市全面鋪開,但部分城市公立醫院仍保留了藥占比考核,創新藥進醫保卻進不了醫院的問題仍然存在。楊大俊建議,從以患者為中心的角度考慮,應該探討多種機制讓患者第一時間用上藥物,比如對于已經確定進入醫保目錄的創新藥,可以多部門聯動,補貼患者先使用后報銷。

    至于如何對“創新藥”下定義,楊大俊認為有三個方面,即國內企業擁有專利、是1類新藥且已經進入國家醫保目錄的藥物。他主張這些藥物應該第一時間進醫院讓患者用上,而不是還要經過藥事會審批,受藥占比等指標限制。

    “醫保政策要從整個行業,特別是‘以患者為中心’‘支持中國生物醫藥創新發展’的兩個角度制訂政策。”楊大俊說。

    國內外定價差距數十倍,呼喚獨家定價權

    據藥研網數據,2023年上半年出海項目約17項,披露總金額達143億美元,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多。今年,中國本土藥企“賣產品到海外”(license out)的數量更是首次超過“買產品國內上市”(Lincense-in)的,出海越來越流行,使國內外創新藥價格的懸殊差距越來越明顯。

    以武田/和黃醫藥合作的Fruzaqla(呋喹替尼)為例,美國一盒5mg*21粒的呋喹替尼定價為25200美元,合計人民幣超過18萬元,而根據國內醫藥電商平臺,5mg*7粒的呋喹替尼價格在2500元左右,21粒在國內的價格為7500元。換言之,呋喹替尼在美國的定價是國內價格的24倍。

    亞盛醫藥也在面臨類似的問題。作為創新典型,耐立克在2022年醫保談判時被給予很大支持,原零售價治療費用為45萬/年,最終年治療費用約為17.5萬/年。但即便如此,國內價格還是與國外有較大差距:按照國際對創新藥的定價,(另一款治療)伴突變的CML患者藥物年治療費用將近100萬美元。

    “創新藥都是專利藥,具有高投入、長周期、高風險的特點。過去產業內喜歡說兩個‘10’,一款創新藥的研發平均需要花費10年時間、10億美元,但實際上做新藥最難的其實是第三個‘10’。”

    楊大俊強調,一款創新藥進入臨床之后,完成I期、II期、III期臨床試驗并成功上市的概率不到10%,所以較高的藥物定價能保證成功的創新藥獲得合理的回報,而高回報的基礎是獨家定價權。過去,中國是仿制藥大國,無論是企業、政府,還是投資方都沒有這個概念。但隨著中國創新藥產業發展,這個問題越來越突出,創新藥、專利藥獨家定價權的設立非常重要。

    “如果沒有這個話語權,就沒有人做創新藥,更沒有人做投資了。”楊大俊認為,未來國內的創新藥支付還是要靠國家醫保、商業保險等多元化的支付體系,真正有全球創新價值的藥物也應該納入國際價格體系,而首個上市國家的定價是一個重要參考,“不能因為在中國上市就一定便宜”。

    現有資金可負擔臨床費用,BD并非擴充現金流首選

    除了沖擊首創的管線、初體驗的商業化、必爭的醫保談判,現金流問題也是外界對Biotech群體關注的焦點。今年上半年,亞盛醫藥實現收入人民幣1.43億元,同比增長49%。

    隨著更多臨床試驗進入注冊Ⅲ期,其資金儲備成為市場關注的指標。截至2023年6月30日,亞盛醫藥現金及銀行結余為15.82億元。

    “市場上會擔心錢不夠了,但我們認為其實不用擔心。”楊大俊表示,血液腫瘤藥物開發的好處在于臨床試驗招募患者數量相對較少。具體來看,肺癌等大癌種的Ⅲ期臨床試驗可能需要入組上千名患者,糖尿病等慢性病則需要上萬名患者,而公司目前公布的注冊臨床試驗最多400多人,其余有的單臂注冊試驗患者人數不到100人,臨床費用在現有資金承受范圍之內。

    楊大俊坦言,目前的融資環境對于未上市的Biotech并不友好,大部分的基金都是“只看不投”,但作為上市公司,亞盛醫藥擁有很多融資渠道,“稍微降低價格,馬上就有人投錢”。另外,在已有上市產品保證“開源”的背景下,公司還有砍管線“節流”的很多選擇。

    對于Biotech“兩條腿走路”中的另一條腿“BD(商務拓展)”,楊大俊將其放到擴充現金流的最末位置。他認為,BD可以使公司獲得現金流,但根據歷史數據,創新藥領域2/3的BD拿不到研發及注冊里程碑付款,更難拿到商業化階段的銷售里程碑付款和銷售分成,其原因有很多,其中比較典型的是權益購買方的戰略轉型,或者新藥研發周期太長,投資者等不及而一次性買斷里程碑和未來分成的款項。

    “所以BD更重要的是有選擇合作伙伴的權利。”楊大俊表示,目前耐立克已上市、APG-2575已經走到注冊臨床試驗階段,公司擁有較高的議價權且BD風險可控,但一項BD的達成就像“談戀愛”,不看哪家公司更好只看雙方是否合適。

    “做一個企業不容易。從Biotech到Biopharma,要從最早單純的研發,走向生產、銷售,這是很重要的轉變。”楊大俊認為,Biotech創始人要尊重市場規律,讓專業化人士參與管理、推廣,但也不能因為科學家的身份就撒手不管。

    “也還要不斷地學習,適應市場、政策的要求,包括國際的(要求)。”楊大俊說。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111123033492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創新 創新藥 商業 亞盛醫藥 亞盛醫藥-B - 股票 亞盛醫藥-B 藥物 白血病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