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1-25 22:11:48
每經評論員 陳星
哈爾濱的旅游熱,帶動哈藥六廠辦公舊址成了“網紅”打卡地。據工作人員介紹,每天都有萬余名游客在哈藥辦公舊址外排隊等待參觀。
憑借曾家喻戶曉的“哈藥、三精、蓋中蓋、護彤”等品牌,哈藥股份(SH600664,股價3.08元,市值77.66億元)成為黑龍江首家上市公司,也是中國醫藥行業的第一家上市公司。1997年到2006年的十年間,公司的營收從22.73億元增至92.68億元。
2010年,哈藥股份歸母凈利潤達到11.3億元的歷史峰值,但此后連續大跌到2013年的1.69億元。2020年,哈藥股份歸母凈利潤出現1993年上市后首虧。盡管此后兩年業績回暖,但距離巔峰期仍有較大差距。
在研發方面的滯緩投入,導致多年來哈藥股份產品結構“青黃不接”。葡萄糖酸鋅口服藥、葡萄糖酸鈣口服藥、阿莫西林膠囊等代表產品之后,公司久未找到新“爆款”。
筆者認為,哈藥股份未能實現業績常青,與其過度依賴營銷手段而忽略產品更新和研發投入有關。2019~2021年,哈藥股份研發投入分別為1.25億元、9252.70萬元、9773.31萬元,銷售費用卻從2019年的8.61億元一路高漲到2020年的10.75億元和2021年的13.27億元。2022年,公司的研發費用僅1.63億元,銷售費用則高達17.54億元,研發費用不到銷售費用的十分之一。
反觀與哈藥股份同期的藥企,諸如石藥集團、康恩貝等,都在創新轉型路上有所收獲。相較于初創的創新藥企業,傳統藥企有更多的“彈藥”支撐,應當在創新投入上更果決、更有底氣。以科倫藥業為例,其通過傳統制藥主體反哺的創新藥主體科倫博泰將多個ADC項目授權給默沙東,并成功實現港股上市。哈藥股份也應當盡早明白靠營銷投入拉動產品銷售、單純滿足基礎營養攝入的時代需求已經過去。
近年來,哈藥股份嘗試過多條自救路徑,包括認購美國保健品公司GNC股份;哈藥集團開啟混改;組建市場化管理團隊等。但GNC破產(GNC中國不在破產重組之列,業務不受影響),多名核心高管辭職,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啟動緩慢等事件,意味著哈藥股份還沒能找到一條有效的復蘇之路。在生物醫藥行業融資環境變化的當下,不少biotech(生物科技)企業開始尋求退出,對于起步已晚的哈藥來說,收并購不失為一個選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