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1 11:35:41
“2024年,是旭輝最難的一年,交付壓力最大的一年,轉型突破的關鍵一年,也是看到方向和希望的一年。旭輝將繼續把‘保交付’作為首要工作,把‘保品質’‘保服務’作為最大的追求,努力贏得客戶認可,保住核心團隊,推動債務解決方案落地,實現公司可持續發展的資本結構,活下去、站起來!”旭輝控股董事局主席林中在報告中表示。
3月28日,旭輝控股集團(00884.HK)發布2023年度業績公告。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718.33億元,同比增長51.4%,經營活動所得現金凈額連續2年為正;歸母凈利潤及核心歸母凈利潤較2022年分別減虧約40.66億元、12.69億元,虧損幅度收窄。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有息負債總額為922.81億元,較2022年壓降161.69億元,降幅達到15%。
在近兩年的行業深度調整之下,旭輝被市場認為是積極保交付、積極自救的出險房企之一。業績公告中披露,旭輝2023年投入建安成本超400億,完成新房交付11.8萬套,也是其成立以來交付最多的一年。2024年,公司預計全年交付約7.8萬套。
在上周由中國房地產協會、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聯合發布的“2023中國房企交付力TOP20”榜單中,旭輝位列第8位。此外,旭輝兩個項目——廈門旭輝鉑悅五緣灣上和北京公園都會,分別榮獲克而瑞“2023全國十大交付力奢居作品”和“2023全國十大交付力安居作品”,產品交付力備受認可。
今年1月份,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聯合出臺《關于建立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的通知》,明確建立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對當前正全力以赴保交付的房企來說,“白名單”政策的出臺,為企業“保交付”注入強大動能。
截至3月27日,旭輝在全國已有68個項目入圍“白名單”,并且部分項目已開始對接融資需求。其中位于北京、廣州、廈門、東莞、鄭州、洛陽、昆明等城市的8個項目,通過調整還款節點、降低利息、置換現有融資等方式,從交行、中信、平安、興業、恒豐、華夏、中行等銀行獲得了融資支持。
從地產開發銷售情況來看,旭輝銷售業績依然走在民營房企前列,報告期內實現全口徑簽約金額700億元,克而瑞數據顯示,旭輝位列2023年行業銷售榜第19名。
此外,公告還披露了公司的土地儲備情況。截至2023年末,旭輝總土儲面積為3630萬平方米,公司總未售貨值超3000億元。其中,一二線城市占比約74%。這為公司中長期可持續經營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房地產市場銷售端持續承壓的2023年,旭輝在非開發業務卻取得不俗進展。截至2023年末,旭輝實現持有物業收入15.92億元,同比增長28%;含30座購物中心在內的持有物業總估值約460億元,其中已開業15座,包括去年1月開業的淮安旭輝Cmall及7月開業的紹興旭輝Cmall。2024年,旭輝還將計劃開業成都溫江Cmall和長沙雨花旭輝里兩座商業綜合體。
旭輝旗下物業板塊——永升服務(01995.HK)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65.4億元,同比增長4.2%;毛利12.53億元,毛利率為19.2%;經營性現金流大幅增長至9.1億元。報告期內,永升服務通過市場化拓展實現飽和合同收入約11.6億元,新簽業務涵蓋公眾服務、商辦服務、住宅服務、政企服務等多元業態。永升服務宣派2023年全年股息2.17億元,首次將派息率由過去的30%提升到50%。同時董事會表示,期望未來3年股息派付率不低于50%,及時將企業經營成果與股東分享。
截至2023年末,旭輝總資產為3011億元,凈資產646億元,資產對于債務有充足的覆蓋。從資產負債表來看,截至2023年末,旭輝有息負債總額922.81億元,較2022年壓降161.69億元,壓降15%,在民企之中表現出色。
自2022年11月啟動境外債務重組以來,旭輝一直在采取措施積極自救,推動債務問題有序處置,為經營換取時間和空間。2023年,旭輝通過合作方股權互換、合作項目退出等方式,完成石家莊、廣州、天津等多個項目的資產處置,盤活資金助力保交付、保經營。
境內債方面,旭輝2023年累計完成4筆共計71.8億境內債的展期。2024年3月,旭輝再次完成2筆合計24.48億元的境內債展期,展期3年。
2024年初,旭輝控股公告了其境外債務重組的最新進展。據公告,旭輝提出的“短期削債、中期轉股、長期保本降息”的重組框架已與債權人達成方向性共識,目標減債約33億至40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旭輝控股股票于今年3月4日重新獲納入港股通標的。市場人士分析稱,此次旭輝重回港股通,一方面,南下資金投資通道重新打開,有望助力其股票交易活躍度和估值修復。另一方面,也將有利于其境外債務重組方案的推進,尤其是對其中“債轉股”的選項起到直接促進作用。
業內人士認為,在房地產行業供求關系發生重大改變的當下,有序解決債務問題,實現一個穩健、可持續的資本結構是出險房企活下去的必經之路。出險房企也需借助當前金融政策窗口,積極與金融機構對接,對債務能展盡展,同時積極盤活存量資產,提升自身流動性,從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改善資產負債表,重塑企業經營的目的。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信息披露內容以公司公告為準。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