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日報 2024-05-16 19:06:46
正值春耕備耕時節,眉州大地廣袤鄉村,處處涌動著忙碌的身影。5月14日,東坡區太和鎮永豐村高標準農田內,只見農機師傅們駕駛著插秧機在田間地頭來回穿梭,所到之處,一排排翠綠壯實的秧苗被整齊地插入田間,畫出了一條條漂亮的“平行線”,呈現出一幅美麗的春耕圖景。
已經插好的秧苗,綠油油地鋪滿田間。
忙插秧
農業機械 解鎖農業“新”場景
“今天上午要完成這10多塊田的插秧,大家要抓緊時間??!”當天上午,種植大戶曾利一邊操作插秧機,一邊叮囑其他農機師傅。時下正是水稻插秧的好時節,他們要搶抓晴好天氣開展水稻插秧工作,為全年糧食增產增收打基礎。
曾利是土生土長的永豐村人,近年來已陸續在永豐村內承包超過1500畝土地。作為新時代的種糧人,他依托永豐村內的高標準農田,向科技要糧,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種糧,我用人工的數量不多,現在基本各個環節都可以實現農業機械化操作了。”曾利說,在他所承包的農田內早已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從智能育秧到翻耕土地精量條播,從無人機植保田間管理到成熟收割,均采用機械化操作,連收割機都是連收割帶脫粒揚塵,一體化完成。“今年我還投入了30余萬元,在田間安裝了固定和簡易秧盤輸送機,讓田間擺放秧盤更簡便。”
永豐村是種糧大村,也是全省標準化程度最高的高標準農田示范樣板村,并建有全省規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種新技術中試基地。
“永豐村有一百多年的水稻種植歷史,土地流轉率達到96%,近九成種植水稻,擁有如此得天獨厚的優勢,村里也因勢而為,從育秧、播種、灌溉到施肥施藥、收獲各個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該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李雪平說,村子真正實現了從傳統“人畜勞作”進化到現今的“機器換人”,從“靠天種田”到“靠科技種田”,農業機械化正催生出農業生產的澎湃新動能。今年,該村插秧工作從5月初開始,將持續至5月底結束。
忙提升
科技小院 推動農業向“新”發展
土壤是溫室氣體的重要源與匯。當天,在永豐村高標準農田其中一塊田地內,來自四川農業大學的3名科研人員正有序做著田間實驗。只見不大的田塊內,放置了大小相同的多個箱子,這些箱子能夠實時監測土壤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通量,幫助科研人員了解土壤的呼吸強度和代謝狀態,為土壤健康評估提供數據支撐。
四川農業大學的科研人員正在田間做實驗。
“通過數據可以分析土壤微生物活性、有機質分解速率等關鍵指標,這些信息對于指導我們村農業生產中的耕作方式、施肥策略等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李雪平介紹,今年,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教授馬均團隊還在村里試種80個水稻品種,品種數量為近年新高。其中,新品種60個,上一年度中試表現優異品種19個,已推廣且表現良好的參照系品種1個。
作為“天府糧倉”首提地,永豐村借力科技小院的力量,不斷向“新”發展。據悉,自2022年以來,東坡區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與四川農業大學水稻所、四川省農科院園藝所、眉山職業技術學院達成合作意向,在永豐村建立了東坡永豐水稻科技小院、水稻專家大院、蔬菜藥材科技小院、農技推廣科技小院。
鄉村振興,人才先行,科技賦能。黨的二十大在擘畫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宏偉藍圖時,對農業農村工作進行了總體部署。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離不開科技和人才。而科技小院為永豐村帶來的正是科技和人才的寶貴財富。
“這些科技小院的專家團隊入駐后,已重點圍繞永豐片區的糧經復合產業開展了多項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和技術培訓。”李雪平說,通過試驗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探索新模式、培訓新人才、解決新問題,以“智”助農、興農、育農,更好地服務永豐村的鄉村振興大局,賦能農業產業升級蝶變,讓科研成果在永豐村落地生根。
忙發展
端牢飯碗 “天府糧倉”示范區換發新活力
另一邊,在永豐村的“豐收里”綜合服務中心,正在展示的永豐大米、米露、米花糖、手工水豆豉等以永豐命名的特色農產品,吸引了諸多游客的目光。記者注意到,一旁的直播間內,兩名直播人員正在進行著直播。
外地游客正在選購當地特色農產品。
2022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首站就調研了永豐村,了解當地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糧食生產等情況。一年多來,永豐村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立足土地基礎,堅持“靠田謀發展,依農做文章”,在理順集體增收思路、盤活資源資產、挖掘特色亮點上下功夫,整合村內土地和旅游資源,將農業與旅游進行深度融合,向種植要效益、向旅游要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逐漸探索出一套符合該村實際的村集體經濟增收之路。
李雪平介紹,綜合服務中心布局了農耕文化大講堂、圖書閱覽室以及研學、休閑等功能,讓市民游客來到永豐村有吃的、有玩的,更好地留住游客。同時,還設置有郵局、快遞站、超市,讓群眾不出村就能享受日常便民服務,讓大家的生活更便利,與外界的聯系更緊密。“現在無論是插秧季還是秋收季,一年四季,來村里參觀旅游的游客絡繹不絕。”
永豐村內圖書閱覽室琳瑯滿目的圖書。
“現在,村里家家戶戶干勁兒十足,村里的變化翻天覆地。”李雪平自豪地說道。據統計,2023年,永豐村6000畝水稻畝產增至780公斤,最高產達863.4公斤,水稻總產量4680噸,同比增長了17%。永豐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02萬元,對比2022年的50萬元,實現了翻倍。全村游客接待量突破了30萬人次。
而談起對未來永豐村的規劃,李雪平心中關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也很清晰:“下一步,村上打算通過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發展,合力做強水稻產業,做強一產;通過探索盤活村上原有閑置資產或低效資產,改建或新建廠房,實施大米、菜籽油等特色農產品加工,激活二產;通過結合周邊特色旅游資源,延伸旅游線路、豐富產品類型,做優三產。”
永豐村農旅融合繪新景。
來源:眉山日報
記者:王琴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