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 2024-06-18 09:42:07
封面新聞記者 肖洋 伍勇 劉虎
6月14日,四川遂寧蓬溪,一場包含本草文化、李時珍、《本草綱目》誕生地等內容的系列活動拉開序幕。當地想要講好一個名為“本草”的故事,而這些故事上下幾百年,有跡可循。
講述文化、追溯歷史的背后,是這個中藥材人工種植面積超3.5萬畝、野生中草藥蘊藏量超1100種的農業大縣,在現有中藥材產業規?;A上的另一種探索。
可挖掘的中醫藥歷史、可講述的本草文化、規模化的本草種植,對蓬溪而言,在已經“抓上”中藥材的同時,還想要“抓好”中藥材。
蓬溪百草園(受訪者供圖)
有得“抓”
從古至今都有“談資”
關于中藥材的話題,在蓬溪可以找到很多。蓬溪的中藥材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在《蓬溪縣志》中,僅清朝提到的中藥材就有一兩百種。
關于中草藥的故事,蓬溪這里最精彩的章節莫過于李時珍和那本中醫典籍《本草綱目》??梢源_定的是,《本草綱目》是李氏祖孫三代共同著述的成果。其中,李時珍負責書本的編著,其四子均參與了書本的校正和重訂工作,其孫子則負責了“次卷”和書寫工作。
《本草綱目》(受訪者供圖)
據蓬溪當地學者考證,李時珍長子李建中牽頭組織并參與了《本草綱目》的編輯工作,對《本草綱目》成書貢獻頗大,不可或缺。從1575年起到1585年,李建中在蓬溪任知縣,《本草綱目》從1573年編撰開始到1578年上表成書共歷時六年。后李建中以“蓬溪知縣”之名上報朝廷為李時珍請封,1582年李時珍被授“敕封文林郎蓬溪知縣”。而據現有史料可以推斷,《本草綱目》初稿成書地就在蓬溪。
關于李時珍,蓬溪還流傳著他曾在當地采藥的傳說。由于史料缺失,關于“藥圣”的生平還有很多空白,但對蓬溪而言,伴著那些曾經的故事、那部煌煌典籍,中藥材產業的確在實打實地發展。
蓬溪多淺丘,溝壑縱橫,形成較多的陰山及陽坡,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形成。而豐富的植源性藥材資源,也為丘區道地中藥材品種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加之當地土壤組分復雜,多變的土壤成因使當地動植源性藥材生長的不同適應性相互交匯,形成豐富的中藥材地緣資源。
蓬溪的中藥材有很多故事可以講。遂寧市中藥材科技特派團成員黎金龍說,蓬溪中藥材規?;N植可以追溯到明朝后期,當時一大戶人家引入白芷,并開始大面積種植。涪江流域是川白芷的重要產區,還有越往涪江下游前胡素越高的特點。在2016年脫貧攻堅進程中,他們專門選了幾種土地試種川白芷,成功后就在蓬南開始種植。到今天,蓬溪的川白芷已是食品界的一塊招牌,被廣泛應用于香料、調料等領域。他們還專門做了藥性測定,蓬溪川白芷的前胡素含量是《中華藥典》中記載的兩倍多?,F在,蓬南、群利、三鳳、鳴鳳、文井等地都有規?;拇ò总品N植。
除了川白芷,蓬溪半夏、佛手、枳殼等多種中藥材的種植量也大。整個蓬溪在中藥材產業方面劃分為幾個區域,北部是中藥材生態涵養區,包括文井、槐花、新會等地,主要種植木本類和果藥類,可以為人提供一些負氧離子,也可以改善縣城和大區的生態。
蓬溪南部是中藥材“野轉家”示范區和川渝毗鄰地區中藥材集中示范區。黎金龍說,在“野轉家”上他們已經“摸”了一些品種并開始嘗試栽培,如果人工栽培的藥性藥效能達標,接下來就可以大面積推廣。蓬溪還鄰重慶,當地中藥材種植也帶動了重慶的一些鄉鎮參與其中。蓬溪為這些地方提供統一的培訓、供種和采收,在川白芷的種植上,他們還建起了一個川渝毗鄰地區川白芷產業園。
蓬溪中部主要是菌草,靈芝、蟲草花、杏鮑菇等。其中,這里產的蟲草花的蟲草素含量非常高,是常規種植的100倍左右,可以直接拿來泡水喝。
在蓬溪,種植中藥材的業主很多,也較為分散。這不是規模化程度不高的表現,相反,各種中藥材都有自己的喜好,它們只能在特定的環境下才能較好生存。今天,蓬溪當地栽培的中藥材面積有3.5萬畝,僅種植戶直接賣中藥材的收益就在3億元左右。這3萬余畝的土地上,種植的品種不過30來個,而整個蓬溪中草藥的蘊藏量遠超這些數。從品種上來看,當地未開發的中草藥還有1100余種,僅野生白茅根一種,其覆蓋面積初步估計就超十萬畝。
“抓”什么
本草文化可挖掘內容多
要講中藥材的故事,就要回顧歷史、挖掘文化。
在蓬溪,當地專門編了《李時珍與蓬溪》《本草蓬溪》等書。書中講了李時珍與蓬溪的故事,細數了蓬溪籍的歷代名中醫,也系統介紹了蓬溪當地的中草藥資源以及一些中醫藥方。書籍的編撰也聚集了蓬溪縣文史界、中醫藥界的數十位人士,從歷史考證到中藥材種植歷史及現狀再到中醫的傳承。細說了從李時珍開始,一直到今天的本草文化發展。
作為《李時珍與蓬溪》《本草蓬溪》兩書的主要編輯之一,胡傳淮說編撰這些書籍的目的在于讓更多人知道蓬溪深厚的本草文化與悠久的本草歷史。對于本草文化的挖掘蓬溪開始得也很早,20世紀50年代就有人在專業的中醫雜志上發表文章談論李時珍與蓬溪的關系,20世紀80年代還有不少人寫了《本草綱目》在蓬溪的故事。此前新修縣志,還專門對李時珍在蓬溪的事跡進行了考證,只是這些都很零散。
這兩年蓬溪開始在講好本草文化上下功夫,關于本草在蓬溪的歷史文化挖掘也進入系統整理的階段。文化傳遞需要載體,講好蓬溪的本草故事,胡傳淮認為應該從李時珍在蓬溪、蓬溪歷代名中醫和蓬溪中藥材的發展開始。
關于李時珍與蓬溪,由于李時珍生平的史料有空白,但結合其子在編寫《本草綱目》一書中的作用及其生平,他們能推斷的是,蓬溪應為《本草綱目》初稿的成書地。而蓬溪歷來也名中醫輩出,往上追溯除了有御醫陳壽庵,近現代更是出現了如四川省“十大名中醫”李孔定等一大批知名人物。同時,在更加廣闊的民間,蓬溪的老中醫還保存了一批珍貴老醫書,部分老中醫還自己編寫了醫書。
在編撰《本草蓬溪》時,受限于內容太多,胡傳淮他們也未能在書中把所有內容一一講完。對于這本書,胡傳淮也有遺憾。他們沒法走訪完蓬溪境內知名老中醫,沒法保護收集所有的寶貴資料。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發現一些老中醫、收藏家手中,有著很多珍貴的老醫書。一本兩本,老中醫、收藏家也難見曾經蓬溪本草文化的輝煌;蓬溪人不知道這些東西的存在,也難窺得過去蓬溪在中醫、中藥上的成就。
胡傳淮認為,現代以來,蓬溪本草文化的發展有兩個重要節點,一個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中醫盛行帶來,另一個就是現在由中藥材規?;N植和產業化帶來。 有了這些中藥材,才有了本草文化可以談。
據胡傳淮觀察,蓬溪市民對當地中醫、中藥材有認可度,但就“李時珍與蓬溪”的相關故事,知曉度可能會差一些。而這也是他們編寫《本草蓬溪》一書的初衷——讓大家從不知道到知道,不了解到了解。作為當地的文史人員,他也希望李時珍與蓬溪的故事、《本草綱目》與蓬溪的故事,在當地的努力下能有更多人知道。
6月12日,蓬溪的考察團走進李時珍故鄉湖北蘄春。雙方圍繞中醫藥文化、產業等展開討論,并在中醫藥文化事業、中醫藥文化交流、中醫藥種植加工等方面達成協議。同時,雙方還商定要共同挖掘李時珍與《本草綱目》在蘄在蓬的歷史文化,推動中醫藥產業升級和服務優化,推進中醫藥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創新發展。
怎么“抓”
講好中草藥故事各有不同答案
如何講好中草藥的故事,蓬溪當地從政府到種植戶,都在給出自己的答案。
蓬南鎮,與中藥材有關的產業園。(受訪者供圖)
在蓬南鎮,何明忠包了村上1300多畝地種植佛手。在開始種植前,他跟蹤考察了佛手柑市場12年。2018年試種成功,2019年就開始大面積種植。在種佛手柑之前,他有自己的貿易公司,多年經商建立了自己的渠道。佛手柑市場前景廣,不挑果形,只要結了果都能賣,且大小一個價。一般情況下,他賣佛手柑片,通過簽約的藥廠消化。
佛手柑(肖洋 攝)
佛手柑種植前期投入大且投資見效慢,何明忠說,這些年他已經投了幾千萬在佛手柑上。在他的種植園里,從果子到樹枝,與佛手柑相關的每一個東西的價值都被充分開發。果樹需要修枝,修剪的枝丫可以用于提取精油和柑露,現在市場上,一斤精油要上萬元,精油所獲利潤就可以抵修剪枝丫的用工開支,柑露則是純利潤。
佛手柑酒的基酒窖池(肖洋 攝)
種佛手柑用工需求量大,一天需要三四十人幫忙。村民把土地承包給何明忠,每年除了領租金外,還可以就近務工。今年2月,他產酒的資質辦下來了,佛手柑的另一種深加工產品佛手柑酒開始進入大量投產階段。這里產的佛手柑酒銷量不錯,主要市場在北方,質好養生且實惠,在蓬溪當地都一時火爆。在他的帶領下,周邊村民也加入到佛手柑種植中來,大家的種植面積超過了700畝。
佛手柑種植園(肖洋 攝)
對中草藥的種植,當地是一直扶持。何明忠種植園里的基礎設施建設、生產設備更新等都有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他的種植園里還有池塘、山洞,環境相當不錯,有人稱這里是蓬南的“后花園”。未來他還計劃要做鄉村旅游,去年他還專門買了觀賞樹栽在路兩旁。
盡可能讓產品多元化、收益最大化,是當地中藥材種植戶們的想法。在蓬南,種植面積超兩千畝的佛手柑還不算多。當地中草藥種植的面積有七八千畝,最多的是白芷,其規?;N植也就是近幾年的事。據當地工作人員介紹,此前都是散戶小面積種植,不過幾百畝。隨著種植面積越來越大,當地就引進了專業公司進行收購開發,種植面積開始擴大。而相關工廠在7月份就要完工,如果效益可觀,當地的種植面積還會繼續擴大。
雖然蓬溪現有的人工種植中藥材不愁賣,但面對大量尚未開發的中藥材,這里還存有一個巨大的市場。黎金龍說這是“養在深閨人未識”,信息不暢“企業不知道這里有”是導致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當地有一定的趁鮮加工能力、大量穩定業主帶來的規?;N植能力,但市場不知曉,巨大的野生中藥材蘊藏量也沒法開發。
同時,即使在中藥材規?;?、產業化上有一定成績,但飲片加工、存儲等能力的不足,仍是當地面臨的問題。當地在改善生產設施、對接外部企業的同時,也在培育本地的龍頭企業。在當地開始系統講本草故事后,除生產銷售外,其背后還有個把鄉村振興、文旅等包括在內的龐大的布局。在黎金龍看來,作為傳統農業大縣,中藥材種植是蓬溪一直以來的一種嘗試,而近幾年當地集中系統推廣本草文化,也讓當地中藥材產業迎來新的機遇。對整個市場而言,隨著大健康概念的普及,大健康產業的發展,中藥材的未來仍有可期。
來源:封面新聞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