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觀察 2024-06-19 09:29:31
泱泱中華,文明博大。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扎根神州大地的“中國價值”、立足千百年傳統的“東方智慧”,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為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聯播觀察》推出《悠揚蜀韻》系列報道,聚焦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講述歷史梗脈傳承的故事。
俗話說“竹籃打水一場空”,但在四川崇州道明,竹籃打水,可以一滴不漏!咋搞起的呢?
近日,《四川新聞聯播》關注了第19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對非遺技藝的關注中,我認識了“道明竹編”。
“滴水不漏不奇怪,我可以加個防水,但這門手藝,現在道明只有我可以。”
雙層、加防水……說得這么輕巧,難道真這么簡單?當然不是啦!
這位,可是道明竹編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趙思進。到今年,和竹編的“交道”,他已經打了74年。
這里,是地處川西平原、有著2000多年竹編制作歷史的四川崇州道明鎮。竹編又分為平面竹編、瓷胎竹編,以及趙思進老爺子從小學習的立體竹編。
一棵竹子,經過刮青、破竹、開篾、起篾,開絲、拉絲等一系列流程,在竹編手藝人的巧手之下,可以千變萬化,這也是道明竹編的一大特點。
那提到竹編作品,你想到什么?
也許是過去常見的簸箕、筲箕等生活類用品,而現在不止于此。
“天壇”、“三潭印月”、梅花盤、漸變色墻畫、扇子、女士手提包……這些都是趙思進老爺子和他95后徒弟張定娟的作品。
在他們看來,創新很重要,如今的道明竹編,不僅僅是生活用品,更是藝術品。
如今,道明竹編廣泛應用于生產、生活、裝飾藝術等場景。竹編產品銷往超過120個國家,拓展出竹文創、竹裝飾、竹研學等“竹經濟”,形成了“以竹藝為底、以文化為核、文化吸附積聚、多業態融合”的文化產業生態圈。
在道明,竹編不僅是藝術的體現,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在機器高速運轉的時代,他們卻用雙手一點一點的為道明竹編編織出了一個新的未來。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