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 2024-09-04 20:08:44
川觀新聞記者 闞瑩瑩
非洲就是炎熱少雨嗎?
非洲也有“高原水鄉”,就是烏干達,當地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是個發展農業的好地方。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開始,中國陸續派出農業專家到布塔萊賈地區指導農業生產。
2012年以來,中國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南南合作框架下,向烏干達派遣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開展南南合作一期、二期和三期項目。從四川省派去了近60名谷物、畜牧、水產、園藝、農機等專業專家和技術人員,為當地農民帶去農業生產新技術,提升當地農業產能。
持續三期近12年的任務,四川農業專家為這片土地帶來了哪些變化?
烏干達引進的中國狐尾小米。
引進優良品種、培訓先進技術,為烏干達農業帶來新面貌
當地時間8月21日,烏干達盧韋羅區齊羅布韋鎮奇那布拉村村民迎來了盧韋羅駐點專家龍文靖與羅廷躍。兩位專家要在這里開展中國狐尾小米的示范種植培訓,這是齊羅布韋鎮首次引種中國狐尾小米。
8月底,正是烏干達的小米播種季節,小米是這里的主要谷類作物之一。盡管烏干達光照充足,農業生產氣候條件具備優勢。但這里的土地貧瘠,土壤肥力低下,農作物產量不佳。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9年,烏干達本地小米品種五指小米平均畝產不足90公斤。
在此前的一期和二期項目中,四川專家引進的中國狐尾小米在烏干達的土地上試種成功,示范單產最高能達到當地五指小米的4—5倍。
在奇那布拉村,兩位專家現場展示了手工直播和機械直播兩種方法,并詳細講解了種植的技術要點,還向當地12名參加培訓的農戶發放了技術資料。
“通過這次培訓,農戶們不僅掌握了狐尾小米的種植技巧,還體驗到了使用播種機帶來的便利,極大地減輕了勞動強度。”龍文靖說。
引進優良品種、培訓先進技術,這是南南合作項目的的重要任務。“我們建立了一批雜交水稻、狐尾小米高產栽培示范樣板,推廣稻田養魚、飼草栽培、蘋果嫁接技術,展示農業機械化作業,有力提升了當地的糧食產量和生產能力。”中烏南南合作三期項目專家組組長張小強介紹。
經過專家組示范種植,烏干達狐尾小米平均產量達到當地產量的2—3倍。水稻示范田畝產達到750公斤,較當地畝產增加了600公斤。
中國水稻專家在烏干達進行技術指導。
借助兩大平臺,更廣更快推廣中國技術
在一期和二期項目中,中國農業專家、技術人員深入烏干達農村,建立雜交水稻、狐尾小米高產栽培示范樣板,示范新品種、集成高產栽培技術。
“第三期合作,我們主要借助中烏友誼農業技術示范中心、中烏農業合作產業園兩大平臺,更大范圍推廣中國技術,助力當地農業發展。”張小強說。
綜合技術集成轉化基地是先進技術推廣的“加速器”,通過這一基地,更多的新品種被引進推廣,當地農產品價值鏈得到進一步開發。
“截至目前,我們共引進種植作物新品種136個,篩選的5個高粱品種和5個狐尾小米品種進入新品種審定程序。此外,我們還開發了小米鍋巴、小米粥、牛肉干、高粱及糯米系列產品,延長了當地農產品加工銷售價值鏈。”張小強說。
推廣面積也在加速提升。第三期項目啟動至今,專家組共發放1866公斤水稻種子,750公斤狐尾小米種子,建立雜交水稻高產示范2488.8畝,狐尾小米高產示范1821畝,累計培訓農民近5000人次。
新品種和新技術為當地農民開拓了脫貧增收新路徑。專家組篩選的節水抗旱雜交水稻新品種WDR-73在烏干達推廣面積已達到約3萬畝,生產稻谷1.5萬噸,戶均增收400萬先令(約合7547元人民幣)。狐尾小米示范面積也達到1000畝,產量236噸,戶均增收250萬烏干達先令(約合4272元人民幣)。
除了農作物引種和技術示范,中烏南南合作三期項目專家組還有更多計劃。今年,在中烏農業合作產業園,專家組啟動畜牧改良計劃。首批建立1400只肉雞養殖示范中心、30頭肉牛養殖示范中心,將為烏干達農業轉型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