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市融媒體中心 2024-09-06 09:48:17
前段時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讓普陀村的水庫水,流進了三合村農田的故事,被傳為佳話,也被《人民日報》關注。
內江隆昌市三合村與重慶市榮昌區普陀村田挨田、路相通、水相連,如果沒有當地人“揭秘”,外人很難看出它們分屬川渝兩省市。
內榮稻漁產業帶
其實,兩個村莊都位于川渝毗鄰地區合作共建區域發展十大功能平臺之一——內江榮昌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自2020年中央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到2021年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至今,隆昌和榮昌這“雙昌”可謂“親上加親”。
這背后,是兩地打破界限、深化毗鄰地區協同發展的“三聯”故事——
黨建聯建:引領協同發展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斗堡壘,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
“雙昌”以內榮農高區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為核心,建立功能型聯合黨委,在毗鄰鄉鎮和村(社區)建立聯合黨支部、毗鄰卡口共建聯合黨小組,形成“聯合黨委—聯合黨支部—聯合黨小組”三級聯動工作體系,織密全域聯動組織網,從而推動各項工作提質增效。
內江榮昌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工業園
“黨建方面,我們相對較薄弱,可以經常向他們學習。”9月5日,談到聯建的好處,三合村黨委書記王東直言不諱。他掰起手指邊數邊說:“去年以來,我們和普陀村一起開展了黨員冬訓、慶祝七一、參觀廉潔教育基地等活動。”
在黨組織聯建的基礎上,隆昌榮昌兩地積極搭建兩地干部交流合作平臺,聯合舉辦基層黨員培訓班12期,開展主題黨日活動60余次,進一步增強黨員干部使命感,激發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熱情。同時,探索干部統籌調配機制,互派80余名干部、教師掛職鍛煉,促進兩地干部相互學習、共同提升、成長成才。
此外,兩地定期召開跨區域黨建聯席會議,建立跨區域共治議事機制,加強兩地文旅開發、鄉村振興、社會和文化事業等方面協商合作。
截至目前,雙方毗鄰鎮(街道)、村(社區)開展互訪45次、簽訂30余項合作協議,打通雙方共議協商的“最后一公里”,持續推動協商共識轉化為工作實效。
治理聯動:提升服務效能
聯動,少不了政務服務的協作。兩地主動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聚焦企業、群眾異地辦事痛點難點,探索多元協作模式,不斷優化便民服務。
川渝通辦專區
記者從隆昌市委改革辦了解到,隆昌榮昌發改、行政審批、稅務等13個部門共同梳理發布204項“川渝通辦”互認實施清單,編制“川渝通辦”辦事指南,設立34個“川渝通辦”專窗和“e體化”網上平臺,全面推行“全程網辦+多地聯辦+異地代收代辦”服務,累計辦理企業開辦、社會保險、公安戶政等高頻事項3萬余件。
在管理方面,兩地建立邊界治理聯動工作站,培育調解專家94名,創建“和事”調解室等品牌4個,聯合成立300余支黨員突擊隊、先鋒隊,共同參與邊界治理工作,探索形成“社會治安聯防、矛盾糾紛聯調、信息資源聯享、道口檢查聯合、法治宣傳聯袂”的“邊界五聯”協同治理模式。截至目前,累計調處群眾矛盾糾紛、信訪等5000余件,實現邊界治理從“各自發力”向“協同治理”轉變。
在培育文明鄉風方面,兩地以毗鄰村(社區)1000人為基本單位,建立“鄉風文明促進會”,常態化開展“十抵制十提倡”宣傳引導,共同商定發布家教家風、婚喪嫁娶等民風民俗公約500余條,聯建廉潔文化墻70余處、“法治小院”50余處,展現鄉村文明新氣象。
據王東介紹,近期,三合村正與普陀村共同謀劃,將組織雙方的黨員干部聯合開展森林防滅火宣傳和夜間巡邏,還準備擬寫一個適合園區的村規民約……
資源聯通:凝聚發展合力
在位于隆昌市的內江榮昌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工業園內,四川好貝思嬰童用品有限公司車間正加足馬力生產,而原材料的供應商就在隔壁的榮昌區,車程僅30余分鐘,大大縮減了公司的物流成本。
隆昌榮昌聯手建成稻漁綜合種養基地
協同發展,產業為基。一衣帶水的隆昌、榮昌在長期合作競爭中,形成了較高的產業關聯度,這也為雙方企業的共融共生及產業集群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和現實基礎。
以特色產業園區為載體,兩地探索共建“飛地”經濟,成立聯合招商專班,組建12支招商小分隊,共赴上海、廣東、安徽等地開展招商引資活動60余次,成功引進落地1億元以上企業項目18個。
持續探索川渝毗鄰地區產業合作機制,兩地聯合搭建重點實驗室、研發機構等高能級創新平臺6個,新帶動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50余戶。
健全特色農業協作共興機制,充分發揮毗鄰地緣優勢和特色產業優勢,兩地聯手建成稻漁綜合種養基地27萬畝,聯合推動“川渝合作國家級萬畝玉米制種基地”建設,建成育種核心區4000畝。
探索建立“五金五收益”等利益聯結機制,雙向簽訂購銷協議,打造產供銷一體化鏈條,帶動兩地村集體經濟收益突破3000萬元。
兩地還建立川渝毗鄰產業人才合作機制、科技人才柔性流動跨區域招引和使用機制,編制人才需求目錄,聯合舉辦專場招聘會30余場次,現場簽約人才1.5萬余人。
此外,兩地常態化聯合開展科技創新、課題研究等活動20余次,聯訓企業優秀人才3200人次,培養職業經理人44名、實用人才1.6萬人,推動川渝毗鄰地區產業合作更加深入。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