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陽市新聞傳媒中心 2024-11-20 19:01:21
德陽,地處四川盆地腹地,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節點城市,歷史悠久、產業堅實,是“中國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基地”。憑借卓越的產業基礎、強大的投資吸引力和一流的營商環境,世界清潔能源裝備大會、第75屆世界鑄造會議等一眾盛會相繼在這里舉行。
11月20日,由川商總會、川商企業發展戰略研究院創設的聚焦科技、引領發展的品牌活動川商總會·2024(第五屆)未來大會也將在德陽拉開帷幕,通過此次大會打造引領川商創新發展與轉型升級的目標和燈塔,助力四川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以“前沿思想的激蕩地、未來科技的加速器、創新創業的夢想城”為核心定位,聚焦“新趨勢”“新科技”“新賽道”“新青年”,厚重的歷史底蘊與新興產業的騰飛,在德陽奏出波瀾壯闊的交響。
硬核實力 產業和區位優勢疊加
德陽以“重裝之都”聞名,以能源裝備為核心,擁有全產業鏈的研發制造能力,涵蓋水電、核電、燃氣、風電等領域。作為產業核心的東方電氣集團,持續推動高端裝備國產化,承接了國內外多個重大項目,如三峽工程、大型核電機組以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能源項目,彰顯了德陽在全球能源裝備制造業的領軍地位。近年來,德陽圍繞“雙碳”目標,重點布局綠色能源與低碳技術,加速推動產業多元化發展,逐步構建起了能源化工、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食品加工、智能制造等多個優勢產業集群,新興產業方興未艾,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為城市未來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地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核心地帶,德陽與成都相距僅50公里,是成都都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憑借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發達的交通網絡,德陽在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中占據重要地位。全市構建了“四橫六縱”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覆蓋鐵路、公路、水運和航空運輸,為企業投資提供了便捷的物流支持。同時,德陽科研資源優勢顯著。依托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省內高校,以及東方電氣集團的研發機構,在技術創新和高端人才培養方面形成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德陽與成都加強“同城化”協作,共享教育、醫療、交通等資源,推動成德眉資區域一體化發展。
此外,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以“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德陽片區”為平臺,深化與歐洲、東南亞等地區的經貿往來。目前,“德陽造”裝備產品和服務已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貿易金額超過400億元。
宜業宜居 打造“最優營商環境”
近年來,德陽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在行政審批、科技扶持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政策,為企業提供了“全流程一站式”服務。以高效的政務服務、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綠色發展的理念,贏得了眾多企業的青睞。
縱深推進“簽約即供地、拿地即開工、竣工即投產”改革,以“服務指數”提升企業發展“信心指數”,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全鏈條推動項目“早簽約、早供地、早開工、早投產”,部門聯動協調解決項目所需的土地、用工、供電等要素保障問題,以“店小二”式服務不斷刷新“德陽速度”。如:恩泰科技項目從動工到產品下線僅用時4個月;百億項目博海新能源實現當年簽約、當年動工,跑出了重點項目“加速度”;國科傳感智造港一期項目從簽訂土地出讓合同到取得施工許可,用時僅60天,真正實現了“拿地即開工”……
“我們堅持打造‘最優營商環境’,立足‘項目招引、項目簽約、項目落地’3個關鍵,優化完善招商引資‘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聯動發改、經信、自然資源等服務保障部門,協調解決項目卡點堵點,大幅提高了項目落地的效率。此外,我們還積極引入綠色金融工具,完善基金招商機制,依托設立的百億級產業發展引導基金,為新質產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匯聚發展源頭活水。”德陽市經濟合作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吸引高層次人才和培育本土創新力量方面,德陽頗具成效。通過實施“天府英才計劃”,吸引大量創新創業團隊,并為科技企業提供研發補貼和人才津貼。通過政策支持降低企業進入門檻,為企業提供從研發到商業化的全鏈條支持。還通過建設創新平臺和促進技術轉化提升企業競爭力。建立了多個技術孵化平臺,與四川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形成密切合作,大力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形成了多所高校與本地企業的深度合作模式。
國際化視野也是德陽吸引外資的重要因素。通過舉辦外商投資合作懇談會、開展外資項目招引敲門行動等活動,積極吸引外資企業入駐,全市現有外企170余家,集禾半導體等“新朋”紛至沓來,益海糧油等“老友”加碼深耕,德陽外商投資工作穩步推進。
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不斷升級數字基礎設施,為企業提供高效的政務服務和信息化管理支持。例如,通過“智慧德陽”平臺,企業可以實現線上項目審批、稅務辦理等業務,節省時間成本。
作為一座現代化工業城市,德陽兼顧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通過實施大規模綠化工程和環境治理計劃,德陽實現了工業化與生態宜居的平衡,為企業和人才提供了舒適的工作與生活環境。
同頻共振 牽手未來共話藍圖
憑借獨特的產業優勢以及開放、包容的姿態,德陽在吸引全球目光的同時,其發展方向也與未來大會的主旨不謀而合。
全國60%的核電產品、50%的大型電站鑄鍛件、40%的水電機組、30%的火電機組、16%的風電機組在德陽制造;“華龍一號”全球首堆、C919大飛機、深海潛水器等都有“德陽造”的身影……作為未來技術應用的重要承載地,德陽的裝備制造業正在朝智能化、數字化方向升級,與大會探討的人工智能、綠色能源、前沿科技等領域形成深度融合。在德陽舉辦川商總會·2024(第五屆)未來大會,不僅是一場學術與商業的碰撞,更是對德陽“未來城市”建設的一次前瞻性探索。
同時,德陽擁有宜居的生態環境、完善的基礎設施,在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大力推進城市生態治理,提升居民生活質量。這與未來大會倡導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相契合,為參會者提供了理想的互動與體驗環境。更重要的是,德陽正成為科技創新和國際合作的聚焦點。通過近年來建設產業研究院、引入高端科技人才等措施,為未來大會所討論的技術落地提供了現實條件。
據悉,由德陽市人民政府、川商總會主辦,德陽市經濟合作局、川商企業發展戰略研究院承辦的川商總會·2024(第五屆)未來大會還得到了六個省級部門的鼎力支持。為發掘四川最具潛力的科創企業,川商總會、川商企業發展戰略研究院、國金證券、博源資本、德勤中國、泰和泰律師事務所、新網銀行、每日經濟新聞等機構單位,共同發起“未來之星”公益選塑計劃,尋找四川最有潛力的科創企業。此次參選企業賽道也凸顯出科技引領產業變革的發展特點,智能制造、生物醫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成為四大主賽道,而這些都將與德陽未來的發展同頻共振。
德陽傳媒記者 曾可嘉 編輯:劉俊宏 校對:何書陽 責編:廖克益 監制:吳曉鵬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