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市融媒體中心 2024-11-29 20:40:48
在這里,一具又一具罕見的恐龍化石被發現,一項又一項“世界之最”被記錄,一段又一段關于侏羅紀的史前故事被看見、被聽見……
2024年,帶著入選世界地質遺產地名錄的流量熱度,自貢恐龍博物館再度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之一。近日,記者走進這座建在恐龍化石遺址之上的博物館,在久遠的學術研究長河中探尋“東方龍宮”傲立世界的奧秘。
自貢恐龍博物館內一角
起點:109年前的一次科學發現
往事并不如煙,每個傳奇都有它的起點。
1915年,美國地質學家勞德伯克,受邀前來中國尋找石油和天然氣時,意外地在榮縣縣城東南砂巖中發現1枚恐龍牙齒和1段股骨化石。1935年,美國古生物學家甘頗教授在《加州大學地質科學系通報》發表相關論文,鑒定其為巨齒龍類恐龍化石。這一重大發現不僅是自貢地區恐龍化石首次的科學發現,同時也是整個中國南方地區恐龍化石的最早科學記錄。
1936年,關注到該論文的我國古脊椎動物學奠基人楊鐘健教授邀請甘頗前往榮縣進行實地考察。幸運的是,榮縣這方土地并沒有讓他們失望,在榮縣城東約1.5公里的梓潼橋西瓜山他們發掘出一具較完整的大型蜥腳類恐龍化石,后經楊鐘健研究命名為榮縣峨眉龍。據介紹,榮縣峨眉龍是自貢乃至四川盆地第一具被科學命名的恐龍化石。
如果說是中西方專家攜手叩開了自貢恐龍化石寶藏的大門,那么由我國地質工程師發現、一代代專家學者接續研究的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則讓自貢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恐龍之鄉”。
1972年8月,國家地質總局第七普查大隊黃建國、展峻山兩位地質工程師在大山鋪萬年燈發現恐龍尾椎化石。自此之后,大山鋪的恐龍化石發掘不斷,如今,在已發掘的約3000平方米范圍內,獲得了恐龍及其他脊椎動物200多個個體的上萬塊化石標本,據此命名了26個屬29個種。
自貢恐龍博物館內的和平永川龍頭骨
不久前,為自貢恐龍揚名四海作出重要貢獻的中國“恐龍先生”、自貢恐龍博物館科學顧問董枝明逝世,讓人們在惋惜、懷念之際,更加珍視歷代專家學者對自貢恐龍化石不斷深入研究的成果。
四川恐龍多,自貢為什么成了“窩”?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何以成為我國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恐龍化石產地之一?一切還得從史前的地殼運動說起。
三疊紀晚期,曾是一片海洋的四川盆地由于地殼運動而抬升,海水退卻形成中央地勢低平的內陸湖泊,這就是所謂的“古巴蜀湖”。至侏羅紀中期,自貢地區為地勢平坦的濱湖平原,河流縱橫,湖泊廣布,而大山鋪正好處于河湖交匯處,屬于湖泊三角洲環境,水源充足,植被繁茂,豐富的裸子植物加上當時溫暖潮濕的氣候條件,為恐龍及其他脊椎動物的繁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眾多的恐龍及其他脊椎動物在此生活和繁衍,正?;虍惓K劳龊蟊谎杆俾癫囟纬苫?,經過億年漫長歲月,這里便匯集了大量的恐龍化石。
“侏羅紀早、中期地球上許多大陸都被海水覆蓋,造成了當時的陸相沉積地層匱乏,因此保存下來的恐龍化石不僅匱乏,而且破碎。”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部主任江山表示,大山鋪的恐龍化石的時代正是侏羅紀中期,所以它們為世界恐龍的早期演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實證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價值和研究意義。
焦點:世界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之一
“恐龍群窟,世界奇觀”,走進自貢恐龍博物館遺址館正門,入門即見的八個大字似將博物館的往事娓娓道來。
上世紀80年代,大規模的發掘讓大山鋪恐龍化石群走進公眾視線,其極其難得的生物多樣性、保存的完整性和埋藏的集中度讓人們對自貢恐龍的關注度與日倍增。1982年5月,時任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國防部長的張愛萍將軍視察大山鋪恐龍化石群發掘現場時,嚴肅地指出:“要就地建館,就地研究,就地陳列。”
1987年1月,自貢恐龍博物館落成開放,隨著中外游客的慕名而來,恐龍博物館逐漸聲名遠播。就在自貢如火如荼推進恐龍博物館事業之時,世界恐龍發現史上的一件大事恰好同步進行中——1986至1990年,中國與加拿大攜手開展東西方恐龍聯合考察,考察中,在以中方野外負責人董枝明為代表的中國古生物學家的推動下,中國恐龍研究開始走向世界,隨著中國恐龍在國際上被廣泛關注和討論,偏于一隅的自貢恐龍博物館也蝶變成了聞名世界的“東方龍宮”。
正是在這一時期,自貢恐龍開始走出國門,相繼在全球五大洲展出。在自貢大山鋪發掘出的一系列“世界之最”:世界上最原始、最完整的劍龍——太白華陽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大型肉食性恐龍之一——和平永川龍;世界上首次發現的劍龍皮膚(印痕)化石——四川巨棘龍皮膚(印痕)化石等化石珍品引起國際學術界高度關注。
2023年元旦,在新發現的恐龍化石遺址之上建成的探秘館正式開放,側重陳列展示“恐龍遺址館”和增強趣味互動的“恐龍探秘館”兩相呼應,更加全面、立體展現出了新階段“東方龍宮”的魅力。
如今,自貢恐龍博物館占地面積7萬多平方米,館藏化石標本幾乎囊括了距今2.01至1.45億年前侏羅紀時期所有已知恐龍種類,是目前世界上收藏和展示侏羅紀恐龍化石最多的地方,是世界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之一,被美國《國家地理》評價為“世界上最好的恐龍博物館”。
今年3月,自貢恐龍博物館入選首批全國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培育試點項目,未來,更多智慧旅游新產品、新場景也將在館內上線,以更多形式“活”起來的恐龍化石也將帶領人們走向更深的侏羅紀秘境。
看點:學術研究賦能“恐龍之鄉”新發展
數十年來,各懷絕技的“尋龍者”在大山鋪這片神秘的土地上苦心經營、悉心鉆研。
作為一座建立在恐龍化石遺址群上的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內具有得天獨厚的科研優勢,為了更好地探索恐龍時代的奧秘,建館之時便設立了研究部持續開展化石研究,上世紀90年代,與之相關的科研項目就已榮獲不少重要獎項。
1991年,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成都地質學院(現成都理工大學)、重慶自然博物館和自貢恐龍博物館聯合承擔的科研項目《四川自貢大山鋪中侏羅世恐龍動物群的研究》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1990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93年,自貢大山鋪恐龍動物群科研成果又獲得 “第六次 (1993)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這是當時整個古生物學界在國家自然科學獎中獲得的最高獎。
自貢恐龍博物館內的知識展板
2015年,博物館在研究部基礎之上成立了“侏羅紀地層與古生物研究中心”。2021年,該館與重慶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08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區域地質調查隊共同組建了川渝共建古生物與古環境協同演化重慶市重點實驗室。據了解,建館以來,博物館已出版科研著作十余部,發表科研論文百余篇。目前,該館擁有科研、收藏、保護及復原專業技術人員9人,其中有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庫專家4人、四川省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3人,“東方龍宮”的學術基座更為堅固。
回望成果豐碩的自貢恐龍研究歷史,昨日光輝來自楊鐘健、董枝明這些前輩的艱辛拓荒,未來璀璨則需后來者對其科學精神和研究成果的傳承與發展。
“一起野外調查時,老一輩的科學家在工作中的嚴謹和執著令我感觸很深,盡管已是七旬高齡,每到一地層剖面,董老師都會立即拿出本子記錄現場信息。”談到前不久逝世的董枝明老師,江山向記者講起了十年前與董老師一起在西南地區開展野外考察的往事,言語間滿是對老一輩科學家的欽佩和懷念,直言未來將在前輩的研究基礎上,運用新的技術手段和方法開展進一步的研究。
“古生物學的研究方法——‘將今論古,將古論今’,了解過去,才能預測未來。”談及恐龍研究的現實意義時,江山表示,通過恐龍化石研究,了解恐龍的生活習性、演化歷程以及它們所處的生態環境,其研究成果有助于揭示地球生命演化的奧秘,還能為現代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參考。
為進一步實現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博物館一邊積極創新科普形式,及時展示新階段的科研成果,讓人們接觸最前沿的研究訊息,更加直觀地體驗自然科學的魅力,一邊助力圍繞推動自貢恐龍文旅產業發展,為建設自貢方特恐龍王國公園、舉辦國際恐龍燈會和發展仿真恐龍產業等提供學術研究和科研成果支撐,以博物館的高質量發展擦亮“恐龍之鄉”城市名片。
自貢恐龍博物館內大量運用數字化技術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5·18國際博物館日”川渝主會場活動中,自貢恐龍博物館的《巨棘龍(劍龍類)股骨病變的能譜CT分析》榮獲“優秀文博科研成果”。9月,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入選世界地質遺產地名錄,而這正代表著自貢恐龍博物館的科學價值、保護措施和研究水準都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認可。
“現在,我們正在和美國紐約石溪大學合作,開展東坡秀龍頭骨化石的CT掃描研究。”江山說,未來,博物館將依靠豐富的恐龍化石資源,持續深入開展科學研究,同時與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和博物館廣泛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不斷提高自貢恐龍博物館的科研水平、不斷擴大“恐龍之鄉”自貢的國際影響力。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