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03 19:26:53
大會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尹浩表示,車聯網發展首先要解決標準化問題,完善標準體系,讓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協同起來,才能支撐智能網聯汽車跨區域、大范圍的落地。在規則的標準化外,構建標準化的智慧化基礎設施建設同樣重要。“車不管開到四川,還是開到江蘇,都有標準化的基礎設施,才能保證一路暢通?!币普J為,要進一步擴大建設規模,支持車聯網應用從路口級、線路級向城市級、路網級邁進。
每經記者 劉旭強 每經編輯 楊歡
圖片來源:攝圖網_401044667
日前,在成都舉行的2024中國國際車聯網技術大會上,成都市宣布首批低速無人車(無人快遞車)正式投入測試運營。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下半年以來,成都、武漢、蘇州等城市先后發布低速無人車相關政策規劃,為無人車上路開放“準入”大門,作為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的抓手。
“智能網聯汽車發展不應盲目追求技術的高大上,而是挖掘真實的產業需求,用技術解決現實問題。”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智能中心總工程師王東柱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大會現場,包括王東柱在內的政產學界專家們一致認為,智能網聯汽車要真正“駛”入現實,需加強規則體系的標準化、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場景挖掘。
隨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全球汽車產業競爭從新能源“上半場”進入到智能網聯“下半場”。從中國到美國、歐盟、日本,各地都推出了一系列行動計劃、發展戰略和資金政策,以無人駕駛、智能駕駛為目標,推動汽車產業和智慧交通、智慧城市融為一體。
今年以來,我國智能網聯汽車部署進程呈現加快趨勢。今年7月,國家五部委聯合發布了首批20個“車路云一體化”試點城市,預期通過試點,探索形成“車路云一體化”投建運新型商業模式,和統一的標準與測試評價體系。
成都便是首批試點城市之一?!睹咳战洕侣劇酚浾邚乃拇ㄊ〗浶艔d處獲悉,成都現已完成超過4000余個路口紅綠燈聯網,主城區和核心區域聯網率達到100%,初步構建了“車路云”協同車程網。
大會期間,成都市龍泉驛區頒發了首批低速無人車核準號牌。這是成都市首批20輛低速無人車專用牌照,一批達到L4級別自動駕駛能力的低速無人配送車,將在龍泉驛區部分街道正式投入商業運營,進行物流短途配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除成都外,多個試點城市以“低速無人車”為抓手,推動智能網聯產業發展。
前段時間,蘇州市郵政管理局印發《關于做好蘇州市郵政快遞業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工作的通知》,將提升無人配送應用規模列入了重點工作任務,明確要求:2026年前在全市部署不少于1600輛低速無人配送車,確保無人配送車在各板塊全面覆蓋、穩定運營。
今年,武漢也發布了《武漢經開區自動駕駛裝備商業化試點管理辦法》,聚焦特定的“低速”“無人”場景,如“無人駕駛清掃車”“無人配送車”“移動零售車”“無人安防巡邏車”等,對自動駕駛裝備進行規范管理。
“低速無人車技術相對成熟,尤其適合固定線路的計劃性物流,能夠幫助物流、快遞等運輸企業降本增效,具備大規模商業化落地條件。”某低速無人車業內公司負責人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需要強調的是,盡管我國智能網聯汽車在無人作業方面開展了一些探索,但要應用到城市交通、高速公路等更復雜的智能交通場景中,仍面臨很多制約。
大會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尹浩表示,車聯網發展首先要解決標準化問題,完善標準體系,讓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協同起來,才能支撐智能網聯汽車跨區域、大范圍的落地。
在規則的標準化外,構建標準化的智慧化基礎設施建設同樣重要。
“車不管開到四川,還是開到江蘇,都有標準化的基礎設施,才能保證一路暢通。”尹浩認為,要進一步擴大建設規模,支持車聯網應用從路口級、線路級向城市級、路網級邁進。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專家、教授級高工秦孔建表示,目前我國各地“車路云”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碎片化”現象,難以支撐自動駕駛技術和網聯功能的規?;瘧茫?ldquo;在需求場景牽引下,分階段、分輕重緩急地逐步完善智能基礎設施,這個很重要。”
秦孔建還提到,要先解決車企的積極性問題。車車互聯的效用能發揮到多大,最終取決于汽車智能化、網聯化滲透率。由于涉及造車成本的增加,當前競爭形勢下,汽車行業對這方面極其敏感。
此外,多位專家表示,智能網聯汽車發展還面臨場景化應用不足的問題。
王東柱表示,當前智能網聯汽車的技術研究與現實需求的結合不緊密,技術應用場景不明確,需要提煉典型場景,挖掘技術的價值空間。王東柱建議,技術研發應瞄準“道路交通通行更有效率、更少擁堵、更安全”的基本需求,去研究、解決一個個具體問題。
中國信科集團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陳山枝認為,應分階段、分場景地推進“車路云一體化”,“場景很重要,我們近期要去解決應用‘L2+’輔助駕駛,以及特定場景中低速無人駕駛,未來再去支持全天候全場景的無人駕駛。過程中涉及法律和技術能力問題,實現還需要一段時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