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09 08:14:05
每經記者 石雨昕 每經編輯 陳 旭
12月6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4第十三屆中國上市公司峰會在成都舉行。本屆峰會在“壯大耐心資本·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題下,圍繞中國資本市場變革和影響、大變局下的投資邏輯和機遇、耐心資本的歷史性機遇等話題展開討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也正值《每日經濟新聞》創刊20周年,在此背景下召開峰會意義非凡。
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耐心資本”被多次提及。在2024第十三屆中國上市公司峰會主會場上,原中國銀保監會黨委委員、副主席梁濤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保險資金具有周期長、穩定性高和規模大的特性,這與耐心資本的要求完美契合。
如何促進保險資金成為耐心資本?梁濤建議,要進一步完善對保險機構的考核評價,調整目前的激勵約束機制,建立長周期考核制度,使評價周期與跨周期投資相適應,鼓勵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對保險資金的耐心投資予以肯定和激勵。
提升保險資金 長期配置意愿
梁濤表示,盡管保險資金的資金特性和投資范圍與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過程中的資金需求有著較高契合度,但受限于投資偏好、監管要求、投研能力等因素,保險資金在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上仍然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比如穩慎的投資偏好與高不確定性之間的矛盾、相關監管要求與科創領域需求之間的矛盾、投研能力不足與科創領域前瞻性之間的矛盾、投入容易與退出難的矛盾。
梁濤表示,例如科創類企業初期基本沒有收益,回報周期比較長,會對保險資金投資收益造成一定的壓力。從考核和管理體制來看,保險公司投資業績有較大定期披露壓力,行業績效考核通常以年度收益為主,上市保險公司還面臨季度財務披露要求,資本市場的波動直接影響保險公司的當期利潤,進而影響績效考核,倒逼保險資金更追求當期收益,難以聚焦成長型投資,限制了其對長期高風險項目的投資意愿。此外,多數保險公司未建立投資容錯機制,單個項目出現風險會引發較大內外部影響,加上嚴厲的追責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保險資金加大對科創資產投資的意愿。
梁濤表示,去年10月,財政部門發布通知,對國有商業保險公司的考核指標進行調整,引導加強長周期考核,但年度利潤指標的考核權重依然較高,中長期考核指標的權重仍有提升空間。
“考慮到實施長周期考核是推動保險資金回歸長期投資屬性的關鍵,建議針對長期持有的權益投資標的,細分權益投資領域和持有期限,適度降低投資風險因子,提升保險資金的長期配置意愿。同時,構建投資管理機構、投資經理、產品和組合等多層面相互銜接的考核體系,引導機構全方位建立健全與長周期考核相適配的管理制度,包括會計準則、信息披露要求等,減少中長期資金對短期市場波動的關注,真正實現長期投資、價值投資。同時,給予適度容錯空間,提高對保險公司單個項目投資失敗風險的容忍度,鼓勵組合投資,考察綜合收益,關注投資組合整體的投資收益?!?/p>
構建與新質生產力資產 相適配的負債產品體系
如何促進保險資金成為耐心資本,培育耐心資本,支持新質生產力?對此梁濤表示,一方面,耐心資本需要耐心負債的支持,沒有耐心負債,就不可能有耐心資本,因此要大力發展商業保險業務。
梁濤表示,今年8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向行業下發了《關于健全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機制的通知》,下調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含萬能險最低保證利率)上限和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停售預定利率超過上限的產品;同時,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這大幅降低了保險公司的剛性負債成本,減輕了投資端的壓力,為長期投資留出更多的彈性空間。
此外,今年10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大力發展商業保險年金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出推動商業保險年金業務發展、加強監管的相關舉措。鼓勵保險公司發揮商保年金跨期支付、保值增值、年金化領取等作用,為客戶提供長期穩健的財富積累和持續穩定的養老金收入,增強個人養老財務規劃的科學性、有效性和穩定性,有效滿足老齡階段財務收支匹配的保障需求。
梁濤表示,當前應當通過大力發展商業保險,擴大保險資金規模,以更大的規模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構建與新質生產力資產相適配的負債產品體系。保險公司通過在負債端積極發展保證利率低、鎖定期限長的產品,以耐心負債提供耐心資本,是保險資金在資產負債匹配原則下支持新質生產力的合理選擇。
另一方面,保險企業要針對不敢投、不會投的情況明確優化路徑,提升符合新質生產力的投研能力。加強產業研究體系的構建,將產業研究與中觀行業研究、微觀主體研究更緊密地連接起來;打造符合新質生產力投資方向的專業投資團隊,建立與新質生產力產業特點相適應的估值評價體系和風險評估機制,建立投前風險預警與投中投后風險跟蹤機制。
梁濤強調,要優化保險公司的投資策略,在國家戰略導向和產業趨勢中尋找更有利的投資機會。要處理好安全性、流動性與收益性之間的關系,處理好風險、利潤、價值和償付能力之間的關系,做好長期投資的風險管理,最大限度地保證資金的安全性。同時,采用多產品、多形式、創新保險資金投資于科創企業的方式,服務科技型企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