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1-04-14 12:45:03
選擇榮成作為解讀對象,切口就是新政之后所建核電是否會停,在建是否有違現有政策。榮成憑什么要給自己貼上“核電四代”?
李澤民
時至今日,日本核電危機仍在發酵,何時消患于無形,或是一道無解的命題。
3月下旬,我去了山東榮成,這個三面環海的寧靜小城,有個響亮的外宣名片:世界上首座有著第四代技術的核電站在此修建。
其時,正是核電新政發布一周,基于日本核電危機帶來的前車之鑒,國務院常務會議重拳出擊,意對國內狂飆突進的核電降溫。
按照編輯部的策劃,選擇榮成作為解讀對象,切口就是新政之后所建核電是否會停,在建是否有違現有政策。
坦白而言,出差之前我稍有忐忑,因為采訪某核電專家時了解到,新政對于近10年來已經報批或者在籌建的項目,幾無影響。
而榮成核電的可行性報告自2005年通過審查后,其后進入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這樣有著厚重“份量”的項目,不會輕易就可撼動。
吸引我去的主要因素是,當今全球核電二代技術仍在當道,三代技術尚未試水,四代技術遙不可及的現在,榮成憑什么要給自己貼上“核電四代”?
在沒有被市場檢驗的情況下,四代技術的安全性、可行性、經濟性到底如何?
我得承認,每每調查都會預設一些“先入為主”的問題,這樣讓我明晰自己的方向感在何處,避免無的放矢張皇無措。
到達榮成核電站時,緊鄰廠區的一個村子引起我的注意,而當天盡管周日,榮成核電的籌建工作仍在進行,一切顯得有序。
其后采訪當地官員以及華能集團,幾乎給出的意見高度一致,前期工作仍在進行。這與我之前采訪的專家觀點,不謀而合,新政不會對這些項目有何影響。
采訪一天之后,獲取的信息沒有章法,凌亂不已。在晚上八點鐘行人寥寥的寧津街道,我漫無目的地走了半個小時,為文章的落點苦惱。
最終的文章題目是:《核電“四代”項目維繼 廠區毗鄰居民居住區》,文章重點報道所建廠區與居住區之近,由此帶來對于核電輻射之憂。
因為采訪當地居民知道,不予搬遷的重要因素在于當地官員宣稱四代技術太過安全,沒有搬遷必要,由此我在文后引出對于四代技術的爭議。
采訪的湯紫德出言不遜,對于四代技術頗有微詞。而我的疑問是,這樣一項從未被實踐所驗的技術,當地官員以及企業就言必稱“安全”,是否為時過早?
調查發現,正是這種對于核電建設公眾參與的缺失,獲取信息的缺失,核電知識普及的缺失,讓當地百姓早前對核電漠然,現在對核電恐慌。
文中最后直指這種缺失背后的制度成因,以及當地政府在這方面的作為羸弱。經過修改之后成文近五千字,于己而言這已盡力。
而最終經過部門主任及編輯“解牛般”的“烹炒”之后,有了新的味道,文章主要論及毗鄰居民居住區的正當性,題目是:榮成第三代核電站仍在穩妥籌建。
次日來到成都總社,何老師在有各新聞中心參訓記者的會上,將此文列為犯下“先入為主”大忌的“范文”。
此前我跟編輯溝通中就稱,我根本沒有帶著會否停建這樣的問題而去,吸引我的只有一點:全球唯一一座四代技術的核電站在此……
我不滿足于簡單地就事論事,歷來相信一件事件的發生有其偶然和必然,呈現于新聞紙上更多的偶然,不足以觸動某個行業的神經,于讀者而言亦不過癮。
最終耗費時日的報道,顯得“深度不深”、“特稿不特”。即便可以冠上系列追蹤,也多少顯得輕飄無力,讀者在碎片化的信息中,不知能否理出個所以然?
有時我們可能易于陷入自己的“陽謀”,認為某新聞事件的演進結果“可以有”或“應該有”,而實地調查發現,這樣的結果“真沒有”。
之前想象的結果并不存在,這是調查中常有的沮喪,我必須在窮盡事實的基礎上,重新選定報道方向,如果一味地向往預訂的方向靠攏,新聞肯定會變質。
歷來不大相信先驗性的東西,每次真相的剝離,都有不同的方法論。當不同事件呈現不同的形態,我們該為早前預設的“陽謀”所警惕,可能這會脫離于事實本身。
另外我在遵照事實的基礎上,樂意于自由而敞亮的表達,也不滿足于用冷冰的文本面孔示人,覺得讀者不會只要求信息,他們或許要“悅讀”,那怕是財經。
此處可以略去若干字吧,或許是積郁太多,終于病倒在西北高原的小城,盡管春風和煦,暖意融融。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