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21 01:23:10
資管業務仍處虧損狀態,在拿到50億元募集資金后,公司如何做好資管業務,進而帶動整個創新業務的發展?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硯丹 陳賢麗
每經記者 王硯丹 陳賢麗
5月14日,東吳證券(601555,收盤價8.46元)公布再融資預案——擬定向增發不超過7億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52.08億元,用于增加公司資本金,補充營運資金等。此時距離東吳證券IPO僅一年半時間,公司IPO募集資金為32.5億元。
這一次,雖然控股股東國發集團表示擬認購不少于7億元且不超過8億元的股份,但市場對于以創新之名而不斷圈錢的行為明顯感到了厭倦。5月14日,東吳證券復牌后跳空低開,最終以下跌4.39%收盤。
市場的擔憂不無道理。由于資管業務仍處虧損狀態,在拿到50億元募集資金后,公司如何做好資管業務,進而帶動整個創新業務的發展?盡管公司在自營業務方面表現出色,但大規模投資二級市場股票也意味著巨大的風險敞口,未來持續的業績增長如何得到保證?
資管業務虧損 財富1號收益排名倒數/
東吳證券稱,此次募集資金將主要用于擴大創新型自有資金投資業務范圍及業務規模、增加證券承銷準備金、進一步擴大信用交易業務規模等。
如果按照去年2.82億元凈利潤估算,定向增發募集資金成功并且全部投資后,公司需要18年才能回本。
“東吳證券本次定向增發的募集資金投向,其實和其一貫經營風格有關。”某券商行業分析師指出,“券商要有資本金,才能做大創新業務,但是把錢融到了,能否用得好,也是個大問題。由于放寬了監管標準,現在創新業務的橋頭堡是資管業務,也是連接其余各項業務的紐帶。但是這類業務東吳證券做得并不出色,因此其募集資金如果到位,能為投資者帶來多大收益是需要觀察的。”
同花順iFinD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東吳證券共發行了五款資管產品:東吳財富1號、東吳財富2號、東吳匯利1號、東吳財富4號和東吳現金增利。前兩款產品于2010年發行,后三款產品均是2012年12月以后發行。其中,東吳財富1號和財富2號表現較差,特別是財富1號,截至5月16日其累計凈值只有0.6115元,成立以來虧38.85%,在市場上所有可比產品中排名倒數第二。
財富1號業績如此差勁,和其三年四換投資經理有關。
2010年2月11日~4月26日,財富1號第一任投資經理陳強上任兩個月時間就離職而去,期間收益為0.35%;2010年4月26日~2010年10月12日,東吳證券資產管理總部總經理助理王位上任,半年時間收益率為-8.83%;從10月12日開始,時任東吳證券資產管理總部總經理的李純剛親自掌舵,但是到2011年4月6日,東吳財富1號凈值下跌13.90%。2011年4月6日開始,王位再次回歸,成為財富1號在任時間最長的一位投資經理,不幸的是,到2013年1月15日,其任職期間產品凈值再次下跌20.35%;2013年1月15日至今,趙正風取代王位,成為東吳財富1號新的投資經理。其任職期間收益率為0.49%。
產品業績不佳,使得資管業務成為東吳證券業績的一大拖累。年報顯示,盡管已經運營了近三年時間,2012年公司資管業務收入僅為1215.22萬元,營業利潤虧損766.15萬元。
由于資產管理業務是本次定向增發募集資金投向的一部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東吳證券發出采訪函,希望能夠得到公司就如何拓展資管業務,扭轉長期頹勢做出回應,但就這一問題,公司避而不答。
炒股貢獻數億利潤 自營難逃雙刃劍/
雖然創新業務的紐帶——資管業務不如人意,2012年東吳證券的自營投資卻做得異常出色: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54億元,營業支出0.77億元,營業利潤達到3.77億元,貢獻了近三分之一的營業收入。
能夠在2012年的股市中取得如此好的成績,與東吳證券IPO募集資金中近一半用于證券投資業務有關。年報顯示,2012年1~3月,公司將32億募集資金中的15億元用于擴大自營規模。與此同時,開展融資融券、其他創新業務則分別只用了6.92億元和4億元。
2012年年末,東吳證券計入交易類金融資產的十大證券投資全部為股票。包括554萬股電科院、1410萬股中國中冶、685.58萬股信達地產等。僅電科院就為公司帶來了4312.70萬元利潤,占凈利潤的15.30%。
到目前為止,A股市場、特別是創業板仍有不錯的投資機會,但因自營業務導致業績大幅波動的券商不乏先例。如東北證券就因在2008年底抓住了小牛市的機會,在2009年賺得盆滿缽滿,但2011年卻同樣因為在自營上的失敗,出現1.51億元虧損。如何防止在自營上重蹈東北證券的覆轍,對于東吳證券來說至關重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投資銀行業務。本次定向增發,東吳證券擬投資的一個重要方向便是“增加證券承銷準備金,增強投資銀行承銷業務實力”,不過2012年公司投行業務也出現了虧損。雖然拿下吳通通訊、聯創節能2單新股發行、保稅科技的再融資項目1單,以及14單債券業務,實現收入1.91億元,但營業支出卻達到2.22億元,虧損3101萬元。
不過,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業務經營和本次定向增發的募集資金投向等問題向公司發送采訪函后,公司對記者的大部分問題均未正面回答。僅僅表示“相關情況可參考公司已披露信息。公司歷來堅持合規穩健經營,堅持‘看不透的事情不做,沒有設計好的事情不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