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13 01:24:5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楊可瞻 實習記者 顏歡
每經記者 楊可瞻 實習記者 顏歡
端午節期間,全球股市遭遇重挫,市場哀嚎一片。對于此次暴跌原因,市場眾說紛紜,而美聯儲退出量寬政策預期引發恐慌幾乎成為一種共識。那么,暴跌背后是否還有其他推手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將為您一一細數。
原因一:聯儲或提早退出量寬/
全球股市近期暴跌背后最關鍵的一條邏輯是,美聯儲可能會逐步退出史無前例的寬松政策,從而引發熱錢從周邊股市抽身。
對于美聯儲退出貨幣刺激政策的計劃,美聯儲主席伯南克5月22日在美國會作證時表示,將持續貨幣刺激政策,消息一出,道瓊斯指數盤中大幅上漲,創歷史新高;然而,他又稱,將根據美國就業市場和通脹水平的變化狀況,考慮縮減資產購買計劃規模,一時間,道指獲利盤迅速回吐。
美聯儲此前曾承諾,在失業率降低至6.5%以及核心通脹上升至2.5%以前,不會提高基準利率。數據顯示,美國5月失業率為7.6%,4月核心通脹僅為1.7%。
高盛首席經濟學家JanHatzius表示,如果就業和通脹足夠強勁,美聯儲最早可能會在今年9月宣布放緩購債速度。JanHatzius還表示,“直至今年12月,通脹水平可能還將保持在遠低于2%目標的水平,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也將持續以2%的速率增長,這也有可能讓美聯儲按兵不動。如果就業人數每月能夠增長超過20萬人,那么美聯儲也有可能提早撤回QE政策。”
如今,執行了四年有余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QE),已使美國經濟形勢較金融危機期間大幅改善。
原因二:美國經濟增長穩定/
令人欣喜的是,飽受次貸危機拖累的美國房地產行業明顯復蘇。
兩房股價近期大幅上漲,其中房利美連續5個季度盈利,房地美一年半前出現虧損后,第一季度扭虧為盈。房屋交易量和交易價格較2011年大幅增長,也超過了2010年的水平。
彭博資料顯示,美國4月新房銷售為45.4萬套,已非常接近于1月創下的逾4年高點45.8萬套;5月,NAHB住宅市場指數攀升至44,明顯高于上月的41。
另一方面,評級機構對美國經濟的評估也趨于樂觀。本周一(6月10日),標準普爾將美國評級展望從負面上調至穩定。對此,標普表示,上調美國評級展望是考慮到該國面臨的財政風險有所減弱,前景展望穩定。短期內標普下調美國評級的可能性降至“不到三分之一”。
今年以來,標普500指數累計上漲14%,跑贏MSCI新興市場指數近24個百分點。這表明,隨著美國經濟增長愈發穩定,更多的資金正從新興市場股市撤離至美國股市。
截至記者發稿時,美國10年期債券收益率升至2.19%,接近14個月高位,反映出全球流動性預期收緊,資金開始逐步撤離美國國債這一避險資產,轉而追逐有更高回報率的資產,比如美國股市。這樣的后果之一是,可能推動一部分資金從新興市場股市轉移至美國股市。
值得注意的是,1987年的 “黑色星期一”、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以及20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等期間,10年期的債券收益率均曾大幅飆升。近日,10年期國債收益率的飆升再次成為全球市場的焦點。
原因三:日本央行未有新動作/
如果說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的預期,是全球股市回調的大背景,那么日本央行在寬松政策上按兵不動,則在情緒上拖累了亞太股市。
據報道,日本央行在周二的議息會議上上調了經濟評估,但并未如外界預期采取額外措施抑制債市波動,而東南亞市場是日資的傳統勢力范圍,這令投資者擔憂主要央行準備撤回貨幣刺激。
日本央行稱,日本經濟、出口和工業產出有起色,私人消費保持韌性,私人開支看起來已經阻止了整體疲軟,CPI可能會逐步轉正。日本央行將維持以增加基礎貨幣為中心的寬松政策,繼續以每年增加大約60萬億至70萬億日元基礎貨幣的節奏向市場注入資金。在實現2%的“物價穩定目標”前,將在必要期限內繼續量質并重的貨幣寬松政策。
但在其最新的貨幣政策決議中,日本央行沒有將固定利率貸款的期限延長,而是將此類貸款的最長期限維持在一年。
此舉令市場失望。路透社援引GuggenheimPartners美國國債部門董事總經理JasonRogan稱,“日本央行似乎是在告訴市場,他們在松油門。投資人原本希望更多。”
事實上,日本央行推行的無限量購債計劃,正是日本股市此輪暴漲的催化劑。一方面,貨幣供給的快速提升令日元貶值,進一步提升了日本出口型企業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另一方面,極度寬松的資金面,也令全球熱錢紛紛涌向日本股市。今年以來,東京日經225指數已累計上漲28%。
原因四:中國經濟數據令人失望/
值得一提的是,不及預期的中國經濟數據則進一步向全球股市潑了一盆冷水。
中國5月經濟數據在端午節假期前公布,整體來看,中國實體經濟數據明顯低于預期,通脹則再度出現了下行的趨勢,同時信貸增速也開始放緩,這些均表明中國經濟的放緩速度明顯快于預期。
摩根大通的報告稱,5月份的經濟指標顯示,中國經濟正在弱恢復,但內需仍然低迷。
分類數據顯示,5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2%,低于市場預期的9.4%,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在前5個月同比增長20.4%,低于1月~4月約0.2個百分點,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則同比增長12.9%,高于上月0.1個百分點,基本符合市場預期。
通脹數據也讓市場大跌眼鏡,CPI通脹率僅同比增長了2.1%,PPI通脹率則大幅下滑了2.9%,均明顯低于市場預期,表明整體通脹壓力開始明顯減輕。PPI的持續負值也表明終端需求非常疲弱,而其對CPI的傳導效應不會在短期內出現。
同時,中國出口嚴重下滑。此前市場預測中國5月份出口會增長7.3%,而中國5月份出口僅增長了1%,而2013年頭兩個月這個數字為24%。市場之前預測中國5月份進口會增長6%,而實際上卻下滑了0.3%。
摩根大通的分析師稱,盡管經濟數據疲弱,但沒有跡象顯示新一代領導人將很快推出新的刺激措施。目前關注的重點是經濟結構改革,旨在緩解經濟的結構性失衡問題;因此,未來幾個季度中國經濟將繼續“逆風”。
巴克萊的常健則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李克強總理可以容忍的最低經濟增速可能從7.5%降至7%,他近期的講話凸顯出中國面臨的挑戰:未來10年經濟增速要達到7%的目標,必須加快結構性改革以釋放經濟增長潛力。
法興銀行高級外匯策略師加利表示,隨著中國適應更低的潛在經濟增長,中國央行面臨著不同尋常的難題,需要思考進一步推出寬松政策是會帶來助益還是適得其反。加利說,即使什么都不做也可能無異于事實上的刺激措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