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05 01:12:01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澤民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李澤民 發自北京
“霾伏”之下,“心肺之患”怎么消?
這是當下公眾的切切叩問,當藍天的偶然乍現成為微信朋友圈以及微博中彼此欣喜的生活 “作料”時,才發現距離清潔的空氣越來越遠。
就在一周前,全國有七分之一被霧霾籠罩,這其中有81萬平方公里處在重霾的包裹下,氣象臺連續5天發布霾黃色預警。
恍惚間,老舍筆下“渾黃的,嗆人的”情景再現。
這種不能呼吸之痛,遠超過了單純而簡單的污染治理范疇,它不是一城一池的事情,也不是自家門前掃掃雪那么簡單。
問題的出現,早已不是秘密,目前形成的基本共識是機動車、燃煤和粉塵等對PM2.5的貢獻超過了50%,靜穩天氣也是霧霾的幕后推手。
既然找出了制造霧霾的罪魁禍首,就該窮根究底地進行有針對性的“會診”??墒侵挝壑凡⒎且黄雇?。
從環保部發布的各類信息可以看出,一方面是企業環保意識的淡薄與漠然,一方面是環保治理體系的不完善。
這兩個因素,分析其內在邏輯可以看出互為因果的關系,正是因為平素治理的浮于表面或者監管獨立性的缺失,企業才會有恃無恐。通常所言的“違法成本太低”的說法,說到底還是監管者手段不夠硬朗。
4天前的那個深夜,北京市環保部門的“零點行動”打響,而在此之前,這種執法行動的消息早已昭告于天下。即便是這樣,還是有多家企業存在違法排污行為,表現為料堆未采取措施、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超標排放等。
揪出了這些造霾的禍首,就僅僅以10萬元以下的罰款予以了之,對于企業而言,這些數字造成的威懾有多大?
如果從根由來分析,就是環保監管獨立性的缺失,尤其在地方這一現象更為突出,吃著當地政府的飯,去監督當地政府的事。
這種現狀,確實到了該改改的時候。
去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王毅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可以將水利、環保、國土等涉及環保的職能合并在一起,成立大環保部。
最新的消息是,這種環保大部制的研究已經在進行,此前環保部與地方政府雙重領導的局面或許會改觀,環保部門的執法也許能硬起來。
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僅有垂直管理并不能解決問題,還需加強組織、制度、執行、政策的上下聯動,不一定要搞一刀切。
無論如何,心肺之患,該當快除。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