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5-04-15 00:34:28
已有61年歷史的供銷社,多年來給人以人員負擔過重、尾大難掉的“刻板印象”。而按照今年中央1號文件和《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對供銷合作社的“動刀”改革成為一項重要任務。
每經編輯 張雯
每經記者 張雯 發自北京
全國范圍內的供銷社系統改革,正加緊步伐。
已有61年歷史的供銷社,多年來給人以人員負擔過重、尾大難掉的“刻板印象”。而按照今年中央1號文件和《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對供銷合作社的“動刀”改革成為一項重要任務。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日前供銷合作總社已在河北、浙江、山東、廣東4省開展綜合改革試點。而北京、上海等地供銷社的改革觸角,已在立足“三農”的基礎之上伸向了資本領域、玩轉電子商務等“高端”項目。
供銷社改革重新找回活力
年已61歲、曾輝煌于計劃經濟時代的供銷合作社體系,正欲借此輪自上而下的改革行動,重新找回市場經濟下的活力坐標。
在高層的話語體系中,供銷合作社的發展缺陷被歸納為:與農民合作關系不夠緊密、綜合服務實力不強、層級聯系比較松散、體制沒有完全理順。
實際上,在中國社會經歷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過程中,債務和人員負擔,逐漸凸顯成為供銷合作社體系中尾大難掉的難題。從上世紀80年代末直至90年代初中期,縣級供銷合作社與基層社遭遇“去計劃時代”的第一次正面狙擊,數量銳減而負擔不減,成為當時供銷合作社發展困境的突出標志。數據顯示,供銷社成立之初共有4.5萬家基層社,而現在只有2.5萬家,減少了2萬家。
而國務院近日發布的《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則試圖以跨界改革實現自上而下的體系再生。
根據《決定》,供銷合作社將可在農業生產服務領域、農產品流通領域、合作金融領域伸展改革拳腳,不僅可將供銷合作社農產品市場建設納入全國農產品市場發展規劃,而且可覆蓋建立從農資、農副產品、到日用消費品、再生資源回收等種類的流通網絡,還可設立融資租賃公司、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與地方財政共同出資設立擔保公司。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黨組副書記、理事會副主任李春生認為,此輪改革的重點和亮點有三個方面:一是突出了為農服務,二是突出了合作經濟的屬性,供銷社和其他一般的經濟組織不一樣,既要堅持與一般經濟組織共有的普遍的經濟屬性,還要堅持內在的特有的屬性,就是合作經濟組織屬性,三是突出了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即用市場的辦法、經濟的辦法推進工作。
多地推高端“跨界”項目
“我們剛剛召開了京津滬渝冀供銷社協同發展協作會議,這也是河北供銷社首次參加的一個直轄市供銷社協同發展協作會議,目的在于為了更好地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一位河北供銷合作社體系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但在這次會議上,讓我們看到與其他地區的差距,以北京供銷社提出的近期項目為例,他們到貴陽國家高新區建設‘大數據產業園’,并已開展股權招募發起設立北京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這說明他們在經營服務領域不斷拓展創新,已將經營的觸角延伸到資本運作的階段。”
他透露,作為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四個試點省份之一,接下來河北供銷社將圍繞服務“三農”、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服務涉農產業、服務現代物流業,從冷鏈物流、農業開發、農產品全產業鏈開發、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金融合作等5大類業務入手,進行項目拓展。
除了資本運作,供銷社的高端“跨界”還有電子商務領域。
《決定》提出,要順應商業模式和消費方式深刻變革的新趨勢,加快發展供銷合作社電子商務,形成網上交易、倉儲物流、終端配送一體化經營,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網上供銷社”或將成為供銷社的運營新常態。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黨組成員、理事會副主任鄒天敬認為,“從具體層面看,電子商務實質上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對我們來說也是發展新型的流通業態、提升經營管理水平重大的機遇,只要我們發揮實體網絡的優勢,加快創新轉型,實現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我們同樣能夠贏得競爭的優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