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07-02 17:05:42
通過對全球2萬多家上市公司研究發現,中國企業在客戶中心型創新和效率驅動型創新的領域優勢最大,而在依靠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創新的行業差距最大。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夏冰
每經記者 夏冰
“人口的快速老齡化,債務水平的不斷增高,投資回報的減少,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全新的壓力,創新對于中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增長十分必要。”麥肯錫全球研究院中國區負責人陳有鋼如是對《每日經濟新聞》指出。
7月2日,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GI)發布了一份名為《中國創新的全球效應》的最新研究報告。報告認為,“中國已具備成為全球創新領導者的潛力”。
報告指出,如果支持創業的相關政策到位,鼓勵在更多行業開展市場化競爭,吸引更多科學人才來華,中國就有希望在研發支出、博士人數、專利數量的領先優勢轉化為在主要創新領域真正的成功。
記者注意到,報告將各行業的創新分為四大原型,指出在不同行業中的成功創新要素。這四大原型包括:科學研究型創新、工程技術型創新、客戶中心型創新和效率驅動型創新。
通過對全球2萬多家上市公司研究發現,中國企業在客戶中心型創新和效率驅動型創新的領域優勢最大,而在依靠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創新的行業差距最大。
客戶中心型創新方面,報告認為,中國的消費市場規模巨大、充滿活力,新產品與服務快速商業化的能力不容低估。依靠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企業以及海爾等家電巨頭,已經成為各自行業的全球領導者。
效率驅動型創新上,太陽能電池板組件(占全球行業收入的51%)、紡織(20%)和通用化學品(15%)、建筑機械(19%)和電氣設備(16%)等知識密集型行業的競爭力與日俱增。
在工程技術型創新的成效上,中國喜憂參半。中國各行業工程創新的進展速度不盡相同。表現最出色的是B2G領域(即企業到政府),這些獲得政府訂單的企業通過“獲取、消化、改善”國外技術來學習創新。這一模式在包括高鐵列車、風電和電信設備等行業最為成功。在相對落后的產業——例如汽車和醫療器械,報告稱,“中國企業攀登學習曲線的機遇相對較少。”
科學研究創新方面,中國仍在迎頭追趕,也在嘗試全新的中國式方法。比如,在品牌醫藥行業,中國占全球收入的比例不到1%,生物技術行業則為3%,半導體為5.5%。這些行業的中國企業依然傾向于低附加值產品和戰略,例如生產仿制藥。這一狀況反映出建設科研創新能力所需時間之長,也體現出中國在這方面起點差距大。
“中國的經濟增長依靠的主要是‘汲取創新’模式,即通過大量吸收并改良國際先進的科技、最佳實踐和知識來追趕領先國家。”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資深董事華強森說,“中國需要加快從‘汲取創新’到‘領導創新’的轉變,以實現更多的突破性創新,從而在全球市場上展開競爭。”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中國區副院長成政珉認為,為了能在未來十年中取得全球創新領導地位,政策制定者應當調整刺激創新的手段:支持創業,讓市場發揮作用;成為高要求的創新客戶,而非創新的制造者;使用衡量創新實效的指標;培育強大的地區創新集群。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