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1-10 01:10:38
因收購美國海軍基地附近風電項目而引發的三一集團關聯公司訴奧巴馬案,以“逼和”畫上句號,這一事件具有標本意義。
美國東部時間11月4日,三一集團在美關聯企業羅爾斯公司宣布,與美國政府正式就羅爾斯公司收購位于俄勒岡州4個美國風電項目的法律糾紛達成全面和解。
三一集團和美國政府的和解來之不易。這不是談判桌上談來的和解,也非屈身妥協的和解,而是運用法律手段和美國總統及政府直面博弈的和解,堪稱“逼和”。
此舉意義非常,三一集團給有意或已經在美投資的中國企業提供了令美國政府尊重的維權范本。運用法律武器,而非政治和輿論手段,中國企業破解了美國政府對中國資本的偏見魔咒。
中國從資本輸入國變成投資進取國,中國資本走出國門的道路艱辛而坎坷,尤其是在西方世界的“領頭大哥”美國那里。無論中海油還是聯想,抑或是三一集團和華為,中國資本不管是國有出身還是民營基因,美國總是有些不情愿地予以排斥。而且其阻滯中國資本和產能項目的理由,最終是違反國家安全。資本項目一旦沾上了不尋常的政治要素,來自國會山、白宮、輿論場和相關產業的反華聲音就會無限放大,從而使中國資本在美投資變成了一個個無奈的失敗案例。
三一集團本來也可能是這些失敗案例中的尋常一個。2012年,美國總統奧巴馬以危害美國國家安全為理由,否決了三一集團美國關聯企業羅爾斯公司在美投資的風電項目。羅爾斯公司隨即對奧巴馬提起訴訟,認為白宮的決定違憲,應該對三一集團在美關聯企業的收購項目重新審查。
此案一拖就是3年,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尤其是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這一戰略在東南亞、歐洲得到正面響應。
那些追隨美國的西方國家,也逐漸改變對中國資本的態度。譬如澳大利亞,在鐵礦并購案上亦曾以國家安全為理由逼退中國資本。但中國資本進入澳大利亞的步伐還在加速,澳洲鐵礦巨頭必和必拓與中海油也有合作項目。中澳兩國更是完成了自貿協定的談判,中澳FTA成為水平較高的雙邊自貿協定。
美國大西洋對岸的親密盟友英國,不僅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上率先支持中國,而且對于中國資本和產能項目表現出異乎尋常的興趣。英國要做西方世界對華最開放的伙伴。兩國在核電技術、高鐵項目還有金融合作上進展順利。美國在東南亞的盟友新加坡,也希望參與到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項目中,共享中國“一帶一路”的成果。
中美第22輪雙邊投資協定談判(BIT)剛剛在青島結束。談判進入沖刺階段,各自的負面清單也已列出。雖然博弈還在繼續,但關涉國家安全審查的障礙依然存在。在此形勢下,即使中美BIT談判結束,兩國達成高水平的雙邊投資協定,但國家安全審查依然是制約中國資本進入美國的最大障礙。更重要的是,美國對華企業設置的高門檻,不僅針對國有企業,華為和小米等一些民營企業也在其中。
總之,中國資本進入美國的坎坷之路,也許會因為BIT而順暢一些,但不會通行無阻。尤其是凌駕在投資項目之上的國家安全審查,將成為美國過濾中國資本的意識形態屏障。
三一集團“逼和”奧巴馬的意義恰在于此。其關聯企業羅爾斯公司對于美國的政治、經濟和法律制度相當了解,洞悉如何用美國人慣用的法律手段來解決問題。羅爾斯公司的不依不饒,終于讓奧巴馬和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感到理虧和難堪。三一集團借力打力,通過“二傳手”“逼和”奧巴馬,以美制美的維權策略相當成功,也實屬不易。
三一集團“逼和”奧巴馬是善用美國法律的結果,當然美國政府的法治素養也讓人印象深刻。中國資本走出去,只有用好、用足當地法律制度,才能更好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這一點也值得所有有意“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學習和借鑒。
(作者為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