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25 14:23:37
每經編輯 畢陸名
9月25日,一則#歐洲人買爆中國電熱毯#的新聞沖上熱搜,引發網友們的熱議。
為了過冬御寒省成本,歐洲民眾已經開始準備熱泵、電熱毯等保暖設備。在眾多保暖設備中,電熱毯成為中國出口歐盟的爆款單品。對中國的生產企業來說,把電熱毯賣到歐洲去,成為今年的新生意。不過,這門生意并不簡單。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據央視新聞21日報道,據《華盛頓郵報》近日報道,由于歐洲多國深陷能源困局,作為傳統取暖燃料的木柴需求量大增,在歐洲多地已經成為稀缺商品。報道稱,一些歐洲買家早在夏季就開始為冬季供暖囤積木柴,導致歐洲多地木柴價格飆升。在匈牙利的一些地區,木柴價格幾乎翻了一番。而在德國斯圖加特,木材盜伐、盜竊事件也有所增加。在柏林,由于擔心停止供暖以及能源成本進一步上升,許多家庭也已開始清理家里的壁爐和煙囪,為今年冬季燒柴取暖做飯做準備。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視頻截圖
專家表示,盡管一些歐洲國家的森林有足夠的木材儲量,但樹木被砍伐后必須經過長時間干燥才能成為木柴,因此目前不可能立即供應大量木柴。
據德國媒體報道,現在歐洲幾乎所有硬木樹種都被用作木柴,例如橡木、栗木、楓木、樺木等,但仍然不夠。目前,德國木柴供應商已經開始從波蘭進貨。而由于近期能源價格急劇上漲,匈牙利政府7月宣布進入能源緊急狀態,采取禁止木柴出口等措施保障國內能源安全。據俄新社報道,保加利亞8月中旬也已停止向非歐盟國家出口木材。
專家表示,歐洲民眾被迫“穿越”回燒柴取暖的時代,根源在于歐盟對俄制裁引發的能源危機;如果歐洲不停止對俄羅斯施加制裁,歐洲的能源困局將不可避免地持續下去。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視頻截圖
值得一提的是,在歐洲,天然氣和電力的價格不斷上漲。據歐盟統計局數據,截至2022年7月,歐盟能源價格通脹年增長率達38.3%,其中天然氣和電力價格通脹年增長率分別達52.2%和31.1%。8月以來,能源價格持續上漲。歐洲電力交易所數據顯示,8月30日歐洲電力系統均價為462.1歐元/兆瓦時,較年初增幅高達6倍;8月26日,荷蘭TTF基準天然氣期貨收盤價格為339.195歐元/兆瓦時,較年初增幅達5倍。
中國企業出口到歐洲的取暖設備中,電熱毯成為了爆款單品。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數據顯示,2022年以來多數家電產品對歐洲出口額呈下降態勢,而增長的品類主要包括空調、電熱水器、電暖器、電熱毯、電吹風,1-7月累計出口額規模分別為19.9億美元、1.3億美元、4.9億美元、3340萬美元、1.6億美元,其中電熱毯以97%的增速引領其他品類。具體國家來看,相比電暖氣和空氣源熱泵在部分國家的熱銷,電熱毯在各國的進口需求同步高增,其中希臘、意大利、波蘭、德國、荷蘭均呈翻倍式增長。
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也顯示,今年1月,歐盟27國進口中國電熱毯月度數量為18.9萬條,2月、3月分別為7.3萬、6.1萬條,4月至6月分別為15.4萬、22.2萬、52.1萬,7月更是迅速增至129萬條,環比增長近150%。
數據來源:海關總署
相比市場的火熱,電熱毯生產企業更顯冷靜。據紅星資本局報道,9月22日,電熱毯企業彩虹集團員工告訴記者,出口的電熱毯數量并不多。當日晚間,彩虹集團發布公告,表示電熱毯出口訂單未對公司收入產生實質影響。
公告顯示,彩虹集團9月21日和22日連續兩個交易日內收盤價格漲幅偏離值累計超過20%,對此,彩虹集團解釋,近期公司經營情況及內外部經營環境未發生重大變化,公司生產經營正常。公司產品主要為電熱毯、電熱暖手器等家用柔性取暖器具以及電熱蚊、香液、電熱蚊香片等家用衛生殺蟲用品,產品以國內市場為主。彩虹集團強調,今年取得了一些電熱毯出口訂單,單張訂單數量低,總體金額小,未對公司收入產生實質影響。
此前,在投資互動平臺,彩虹集團曾表示,目前正值歐洲能源危機,電熱毯作為節能環保產品會有一定機會。為推動出口業務,公司組建了海外市場開拓部門和服務團隊,今年5月份以來取得了電熱毯出口訂單。
關于電熱毯出口這門生意,一名從事家居家電跨境電商的從業者告訴記者,這并非一門簡單的生意。首先,各國對家用電器的使用習慣不同,很多國內常見的款式需要做對應的本地化改良,比如德國習慣披著使用電熱毯,而非中國常見的放在床單下使用。同時,各國不同的供電功率也需要適配。
最重要的是需要符合歐盟或者相關國家的電器標準,該從業人士向記者解釋,目前國內的小家電生產企業相對分散,即使是上市公司,符合中國國標的產品,如果想銷售到其他國家,尤其是對環保要求極高的北歐國家,各方面數據都需要再“上個臺階”。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央視新聞、紅星資本局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