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0-21 19:11:09
成華區作為成都最重要的主城區之一,有著悠久的工業歷史和眾多的工業文化符號,這里的城市更新已經在幾年前啟動,一批已呈現的重點城市更新項目已成為都市文化新地標。
每經編輯 趙博淵
成華區夜景
當前,中國的城市發展已邁入城市更新的新階段。原有“大拆大建”外延式擴張的城市發展模式已不再適用于很多城市,而強調提升城市品質與城市活力的城市更新也將逐漸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途徑。
自2021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區域內眾多城市開啟了城市更新的全新發展篇章。去年11月,住建部在全國21個城市(區)開展第一批城市更新試點工作,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雙核”成都和重慶同批入選。
成華區作為成都最重要的主城區之一,有著悠久的工業歷史和眾多的工業文化符號,這里的城市更新已經在幾年前啟動,一批已呈現的重點城市更新項目已成為都市文化新地標。
正如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園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孫曉利所表示的,“新時代城市更新的理念正更加注重將空間更新與產業轉型、消費升級、居民需求、文化傳承緊密結合,是多目標組合更新和多主體參與更新”。
歷史上的成華區,曾擔綱20世紀成都工業崛起的時代重任。隨著產業要素更新換代,逐漸褪去粗放式工業底色的成華區,在產業創新與歷史沿革的融合中,將自身的工業烙印鍛造升級,塑造了城市更新中特別稀缺的文化傳承。
隨著成都東郊記憶、望平濱河路、青龍街道、玉雙路等一系列城市更新項目成果呈現,成華區城市更新樣本呈現出老工業文化要素與現代化城市“煙火氣”交替融合的全新面貌。
可以說,當“大城市們”都在試圖從高速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探尋出一條能夠兼容城市活力、幸福、平安的更新之路時,成華區已經在成都被賦予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的重要背景下,將自身優勢轉化為發展機遇。
城市更新理念上堅持“煥新”不“換新”,是成華區對城市時代烙印的文化傳承、對個性化的尊重,同時也不失對功能性的完善和對都市煙火氣的留存。
二仙橋公園 趙培秋 攝
城市更新作為大城市可持續發展中的一項系統性工程,孫曉利認為,城市更新是在城市高質量發展要求下的產物,建設宜居城市、綠色城市、韌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是城市更新的最終目標,也是城市高質量發展、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有效路徑。
成華區圍繞都市工業、現代服務業兩個“3+3”產業體系以及“金色中環”發展策略,系統謀劃“五橫五縱九組團”城市空間格局,堅持“職住平衡、產城融合”導向,發揮獨有的18處工業遺產聚集優勢,高標準推進紅倉、107萌想星球等文創產業園建設。
據成華區城市更新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金色中環作為成華區統籌發展的“腰部核心”,是連接成華都市時尚生活與現代工業制造業的重要紐帶,也是承載成華城市工業精神文脈與市民情感的歸屬。
當前,在緊密圍繞國家中心城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戰略定位與“三步走”戰略目標等頂層設計語境下,成華區統籌規劃,開啟城市更新與公園城市建設有機融合。
作為成都市首批次通過國開行審批的城市更新項目以及首批成功申報國家級城市更新試點項目,八里莊工業遺址片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為首批試點,怎么試?八里莊工業遺址片區又將交出怎樣的答卷?
要知道,曾經的八里莊片區街老、院老、設施老,生活環境差、交通狀況差、安全條件差,是成都有名的“三老三差老舊工業區”,但是大量留存的工業遺產,包括工業廠房、倉庫等,也給八里莊城市更新體系搭建打開了新的局面。
萌想星球107文創園
首先是打造“一園一品牌”。即以工業遺址為基底打造文創產業園,通過“建筑空間再造、文創產業招引”實現向現代文創產業轉型,重點培育音樂演藝、影視傳媒、數字娛樂等產業生態圈,建設紅倉·完美文創園、萌想星球107文創園、109文創產業園等創意園區。
其次,聚焦八里莊片區豐富的老舊倉庫資源,賦予其文創產業核心的功能性再生使這些老舊倉庫將華麗變身為“音樂劇場”“時尚秀臺”“體育競技場”“培訓展演場”等全新的產業空間,讓獨特的工業遺存以現代的視角“活起來”。
同時,八里莊片區還有著豐富的樓宇資源。不同于城市中的高樓大廈,八里莊的樓宇散發著“工業”基因,有著打造產城融合、產學研一體的高端產業集聚區的優勢。
除此之外,廢棄工業遺址可以煥變為主題公園,市政灰色空間可以蝶變為城市的“金角銀邊”……
這些融合時代烙印與現代時尚,并賦予產業價值的生動實踐,不僅開拓了成華區金色中環牽引下的發展新模式,更是成都深入實踐向更有活力、更有溫度、更有幸福感城市的落地成效。
文/陳怡然 (本文圖片均為成都市成華區提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