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2-28 04:30:35
雖然他說自己“從小生活和學習都在城市中,對農村情況不了解”,但他后來對城鎮化的觀察、研究與理論,并不妨礙他在市場中又獲得一個新的稱謂:“厲城鎮”。
每經記者 吳林靜 劉艷美 每經編輯 劉艷美
圖片來源: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網站
2月27日晚間,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他在經濟領域的建樹頗負盛名,“厲股份”“厲民營”“厲非均衡”,市場給予的一個個綽號背后,記錄著他對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產生的深遠影響。
“體制改革、機制轉換”,厲以寧的研究總是指向這一關鍵問題。改革開放以后,厲以寧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作為主要研究方向;到20世紀90年代,大量農民工外出,激起他對城鄉二元體制和城鄉一體化的思考;2003年開始,他以中央智力支邊協調小組畢節試驗區專家顧問組組長的身份,常去貴州畢節考察,研究重心這才轉移到農村問題上來。
雖然他說自己“從小生活和學習都在城市中,對農村情況不了解”,但他后來對城鎮化的觀察、研究與理論,并不妨礙他在市場中又獲得一個新的稱謂:“厲城鎮”。
“城鄉二元結構自古就有。從宋朝算起,至今已有一千年以上的歷史。但當時盡管有城鄉二元結構,卻沒有城鄉二元體制。城鄉二元體制是20世紀50年代后期才建立的。”厲以寧在《論城鄉二元體制改革》一文中總結。
城鄉二元體制和國有企業體制,曾是支撐計劃經濟的兩大支柱。改革開放以后,在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經濟社會發展迅速,綜合國力大大提高,成就舉世矚目。但在厲以寧看來,還有一個大的問題尚未解決,就是對于幾十年來形成的城鄉二元體制的改革相對滯后,甚至可以說基本上沒有觸動城鄉二元體制。
這導致的后果是,城鄉發展出現不協調,城鄉差距也呈擴大趨勢。“農民工”成了這一體制下的代表性產物。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至今,城市發展駛入快車道,農民離開鄉土走進城市,“農民工”規模不斷擴大。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全年農民工總量已達29562萬人,相比上年仍在增長。
這個特殊的群體“漂泊”于城鄉之間,日常居住和生活空間與戶籍所在地分離,也無法享受與城鎮居民相同的福利待遇,由此引發一系列新問題——
例如,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之后,土地“撂荒”;農民工進城后,家屬也進城了,子女卻無法在城市就學;每逢春運,大量人口遷徙,也同農民工回鄉探親有很大關系……
圖片來源:新華社
2013年,厲以寧在出版《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一書時,還著重提到一個“怪現象”。“中國現在的狀況是初次分配有差距,二次分配擴大差距。” 厲以寧認為,這種不正常,正是由于城鄉二元體制造成的。
“拿教育來說,城市人均教育經費多,農村人均教育經費少。即使是義務教育,農村學生學習質量也不高,讀完初中后就開始找工作……這種情況慢慢會形成社會階層固化,影響到收入的初次分配。”而在二次分配領域,“拿看病來說,城市職工看病公費醫療;農民工辦合作醫療的也要交一部分錢,還有的沒辦合作醫療。”
新問題、“怪現象”怎么解決?厲以寧開出的改革“藥方”,就是城鎮化——如果不從體制、機制上著力,不把城鄉二元體制改革作為今后改革的重點,農民就始終難以擺脫困境;如果不推進城鄉一體化,農民就無法與城市居民一樣享受改革和發展的成果。
厲以寧在多個場合提到城鄉二元體制改革的緊迫性。他說,統籌城鄉發展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改革城鄉二元體制,這是中國下一輪改革發展的重點,也是一場偉大的社會變革,為此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艱辛。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此后,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不斷推進,“將促進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城鎮化的首要任務”也被不斷強調。
在厲以寧看來,中國地少人多,必須走適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也就是“就地城鎮化”。具體又包括三個部分:
其一是城市老城區改造,通過工廠外遷形成商業區、服務區,改造成適合人居住的居民區、商務區、服務區、文化區。
其二是工業新區,新建工業園區、高新技術園區、實驗區、物流園區等,通過工業化帶動城鎮化,成為未來的新經濟增長點。
其三是農村新社區,指靠近城鎮的農村社區建設。它不僅是個單純蓋樓的問題,還要進一步園林化、走綠色經濟道路、完善公共服務,以及讓城鄉社會保障趨于同樣的標準。
“新社區就是中國式城鎮化的主要特色,它們就形成未來新的小城鎮。”厲以寧說,讓農民在這個區域適應由農民變居民,再自然而然向城鎮化走,向城鄉一體化靠近。
圖片來源:新華社
他曾提到:“農民是一種職業,而不是一種身份。”“農民工”是在城鄉二元體制下產生的,隨著城鄉戶口一元化,這一名詞也將消失。而轉移農民,并非只有進城打工這一條途徑。更為穩定、有效而又十分重要的途徑,恰恰是農民創業,并由此進入非農產業領域。
城鄉一體化改革,是首要的、具有關鍵性意義的經濟體制改革,包括城鎮化的推行、土地確權、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戶籍一元化等等改革與發展措施。這是關系到“以人為本”原則得以貫徹的大事,也是可以帶來最大的改革紅利的大事,切不可等閑視之。
去年,新一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發布。據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解讀,上一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在空間上的著力點主要是,建設一個城鎮體系優、功能互補強的城市群。而新一輪規劃的亮點則是特別提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特別補充“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補短板強弱項、就地城鎮化”。
厲以寧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他的暢想:也許到2028年,也就是到了中國改革開放五十年的時候,城鄉二元體制改革就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估計到那個時候,城鄉體制已經一元化了。曾經存在過的城鄉二元體制,將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插曲。這位經濟學家篤信,“這是總的趨勢,誰也無法改變。”
達成“城鄉一體化”是個怎樣的局面?厲以寧繼續描述,戶籍是統一的,社會的職業分工是必要的,人們之間只有居住地點的不同和職業分工的不同,權利是平等的,機會也是平等的。實現城鄉居民無身份差別和權利平等的目標,是城鄉二元體制改革的實質。
厲以寧說,“這就是城鄉一體化的真正含義。”其實,這又何嘗不是共同富裕、走向繁榮的基本要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