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23 22:28:31
◎3月23日,CHC 2023第四屆中國(國際)氫能創新與發展大會暨展覽會在杭州召開,中集集團總裁戰略顧問鄭賢玲發表了主題演講。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鄭賢玲補充道,“現在燃料電池車最大的問題是缺少終端消費的拉動,單靠To G或To B的商用車是遠遠不夠的,如果行業使用標準化的產品,燃料電池固定在一個型號上,那么所有配套商的成本都會降下來?!?/p>
每經記者 黃鑫磊 每經編輯 楊夏
3月23日,CHC 2023第四屆中國(國際)氫能創新與發展大會暨展覽會在杭州召開,中集集團(SZ000039,股價7.50元,市值404.44億元)總裁戰略顧問鄭賢玲發表了主題演講。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黃鑫磊 攝
她表示,目前,燃料電池型號是由生產企業主導而非整車企業,當燃料電池的功率越做越高,型號越來越多時,外圍企業配套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同時在賣不了幾臺車的情況下,整個行業都難以產生規模經濟效益。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鄭賢玲補充道,“現在燃料電池車最大的問題是缺少終端消費的拉動,單靠To G或To B的商用車是遠遠不夠的,如果行業使用標準化的產品,燃料電池固定在一個型號上,那么所有配套商的成本都會降下來。”
鄭賢玲介紹,從過去幾年燃料電池的銷售情況來看,月度的銷售數據形成了一種“脈沖”的行情,而非持續經營。以2022年為例,國內示范城市群前10個月的銷售情況并不樂觀,僅僅在第四季度有較大突破。
“持續經營意味著行業敢上設備、敢上員工、敢配置資源,如果不能持續經營,行業企業的組織生產就會有很大困難。”鄭賢玲說,要改變這一現狀,當前燃料電池產業要形成規?;a。
然而,目前國內燃料電池制造企業開發了從60KW到300KW多個型號的電池電堆,在功率持續擴大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型號的配套商,這些配套商并未產生規模經濟效應。
“我過去是做汽車發動機齒輪的,有一個經驗是,如果某個型號的內燃機不生產1萬臺,企業是不賺錢的。同理,有些燃料電池不生產5000個,肯定也不賺錢。即使做了5000個,如果燃料電池型號不一,工藝流程不同、模具不同、原料采購不同,也是不賺錢的。”鄭賢玲說道。
鄭賢玲認為,當前燃料電池的型號太多,在行業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的階段中,最重要的是形成規?;?,“如果大家統一在乘用車上用60KW的電堆,在重卡上用兩個60KW的電堆,都是一個型號,那就有利于降低成本。”
在由誰主導燃料電池的標準化方面,鄭賢玲期待整車廠有所表現,如頭部企業濰柴、長城、上汽等,“這些企業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如果他們積極推動燃料電池的標準化,行業會更好。”
發展氫能,究竟是為了取代鋰電,還是為了保護鋰電?
鄭賢玲認為,二者都存在缺陷,鋰電池是生態沒有閉環,而燃料電池是產業鏈沒有閉環,“鋰電池市場有需求,廠家就會生產。雖然燃料電池可以解決續航焦慮、低溫啟動的難題,但在換電、充電樁建設快速發展的未來,這些難題都將被解決。”
在鄭賢玲看來,鋰電池最大的問題是未來的不可持續性,即在資源約束、環境約束的條件下,依舊存在跨不過去的門檻。“一方面是鋰電產業可能帶來的對土壤、水資源的污染,另一方面則是鋰資源的安全問題,如果世界各國都用鋰電池來解決儲能、汽車的需求,可能會引發比石油資源更加嚴酷的爭奪。”
“在第三次能源革命中,可再生能源能夠對沖對石油的需求,從而降低我國每年石油進口量,降低對石油價格的預期。同樣,在2022年鋰價暴漲的情況下,發展氫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沖鋰價,因為鋰電是我國非常重要的產業,我們要保護它,用什么方式保護它,不是說不發展氫能就可以保護它,恰恰是發展氫能可以保護它。”
鄭賢玲說,我國應該盡量減少對鋰電這一單一來源的依賴,因此,發展氫能并不與鋰電沖突,二者是互補的,氫能能夠緩解鋰電可能帶來的危機。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