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8-09 19:10:37
◎雅加達無疑是一個傳統與現代、富有與貧窮兼具的城市。這種二元對立,在經濟上的表現是貧富鴻溝,而在產業結構上,也表現為中間地帶的長期缺失。
◎曾有印尼商人戲稱,他的國家是“這個星球上最大的隱形體”,這折射出印尼在國際上與自身體量并不對等的存在感。事實是,印尼總人口超過2.7億,排名全球第四,占東南亞人口的40%,也是G20成員國、東南亞最大經濟體。
◎在這個坐落著十一個國家、語言繁多、文化多元、發展程度不一、基礎設施差距大、規則不透明的亞洲一角,入局者難以完全偏信“時光機”理論。所謂的降維打擊也并不輕松,簡單復制移植更是頻頻碰壁。
每經記者 王帆 每經編輯 梁梟
中國人來了,新加坡、雅加達的房租都在漲。
這一兩年,在新加坡IT行業工作多年的中國人肖敏霞發現,新加坡白領最常吃的雜菜飯,價格已經從原來的4元(新幣)漲到了8元。CBD變得擁擠起來,附近的小販中心在午餐時間往往人滿為患。同行打趣道:在國內約不到的商界大佬,今年在新加坡或許有機會碰上。
“過去大家可能是一種你看我、我看你,霧里看花的感覺。今年春節后,大家整個都動起來了,國際化的交流多起來,市場明顯開始加速了。”上半年,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OO邱躍鵬已經把包括新加坡在內的亞太國家跑了一圈。“今年肯定會把更多時間拿出來跑。”
中企出海東南亞,投資熱在今年集中爆發,這從人才招聘中也能窺見一隅。今年以來,印尼在線招聘平臺KUPU的CEO周海波就見了幾百位要在印尼創業招人的中國老板,而他本人也是看中印尼機會的中國連續創業者。
東南亞低滲透的數字經濟,是大部分中國資本瞄準的“靶”。
一百多年前,華人勞工被迫“下南洋”討生活。而在后疫情時代,涌入東南亞的中國資本和企業家重新詮釋了數字時代的“下南洋”——當中國互聯網經過二十余年的迭代創新與成熟后,社交娛樂、電商、SaaS、云服務、移動出行、共享經濟等領域的大廠小廠們幾近“貼身肉搏”。和在國內面臨的殘酷競爭相比,把成功模式復制到發展階段更早期的東南亞,不失為逃離“內卷”的好選擇。
一邊是在中國互聯網歷經千錘百煉的自信,一邊是面向陌生海外市場的躊躇。他們的出海故事,是如何展開的?
7月的印尼首都雅加達,赤道火辣的陽光填滿了城市每個縫隙。
去年11月,印尼順利舉辦G20峰會,東道主展示了人口和經濟大國的友好形象,和國家發展的昂揚朝氣。在雅加達CBD蘇迪曼大街,摩天大樓鱗次櫛比,道路中間的BRT車站干凈敞亮,無不體現出這個東南亞都市的現代與繁華。
雅加達也有草根、粗糲的一面。北邊的貧民區與南邊CBD最大的商場,距離不過10公里。這里有隨意搭建的木屋,破敗的爛尾樓,還有上身赤裸、沿路攔車的乞討者。深夜11點,蔬菜戶們席地而坐,占道擺攤,順著馬路縱貫幾百米,仰頭對行經的商務大巴投以好奇的目光,與車內乘客互為彼此的景觀。從酒店高處俯望下來,滿眼低矮瓦屋,唯幾棟高樓大廈零星散落。
從酒店俯瞰雅加達
雅加達CBD
雅加達無疑是一個傳統與現代、富有與貧窮兼具的城市。這種二元對立,在經濟上的表現是貧富鴻溝,而在產業結構上,也表現為中間地帶的長期缺失。
“印尼基本是沒有中型企業的”,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媒體采訪時,周海波說道,“印尼有8000家頭部企業,有6400萬家微型企業。微型企業是指雇傭3個人及以下的,基本上是家庭企業,以路邊小店為主體,已經覆蓋了超過1億的人口。”KUPU此前數據顯示,微型企業吸納了印尼勞動力總數的九成以上。
沒有中間的企業,就沒有中間的人才。“人才是從工作當中培養出來的,6400萬家微型企業供給不了人才,8000家頭部(企業)的人才也不愿意離開。”周海波感慨道,在印尼招聘中間層的骨干十分困難,“哪怕你要找一個管3人團隊的小leader,甚至是自己能主動思考業務、創造性執行的人都非常困難。”
隨著新經濟進入印尼,格局正在被打破。疫情陰霾散去,大量本地或外部的新興企業在印尼萌芽。周海波感受到,最火的行業是電商相關、新消費和餐飲。這些企業很多都是初創公司,不具備雇主品牌的能力,但業務又并非傳統印尼公司的模式,因此對人才有一定要求。“你會發現疫情之后,印尼出現了大大小小的獵頭公司。”
在出海圈,流傳著一句話——“得印尼者得東南亞”。
曾有印尼商人戲稱,他的國家是“這個星球上最大的隱形體”,這折射出印尼在國際上與自身體量并不對等的存在感。事實是,印尼總人口超過2.7億,排名全球第四,占東南亞人口的40%,也是G20成員國、東南亞最大經濟體。隨著印尼在國際舞臺逐漸被看見,經濟活力也隨著釋放,尤其是在數字經濟領域。
雅加達市井一角
印尼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協會今年上半年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2022年~2023年期間,印尼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8.19%。而這一數據在2016年僅為51.8%,成長快且空間大。該調查也顯示,印尼有63.74%的互聯網用戶每天花1-5小時上網,花6-10小時的比例則為22.44%。在印尼,互聯網大有可為。
而放眼整個東南亞,新加坡、越南、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都是中國互聯網出海的沃土。以電商為例,據eMarketer去年2月發布的數據,預計當年東南亞電商將增長20.6%,為全球最高。報告還預測,到2023年,東南亞電商將突破千億美元大關,遠高于2019年的372.2億美元。
周海波是中國第一代互聯網產品經理,曾擔任大街網總裁、脈脈聯合創始人、美圖高級產品副總裁。2021年底,在線招聘平臺KUPU正式在印尼推出。2022年6月,周海波加入KUPU團隊。
中間型人才需求上漲,但傳統招聘模式分散且低效,如何讓供需端高效匹配?這是周海波瞄準的印尼機會。他觀察到,印尼的線下招聘還大量地采用招聘會,甚至是“walk-in interview(無預約面試)”,直接擺桌子招聘;而線上招聘一部分被社交媒體廣告分散掉,少數的在線招聘平臺,比如Jobstreet仍以簡歷為中心,企業下載一份簡歷需要花費人民幣45元,而中國大部分平臺最便宜只需要8元。
周海波直言不諱:KUPU就是要做印尼版的Boss直聘。在過去十年的中國在線招聘市場,Boss直聘曾引發“革命”,一改傳統的網頁招聘平臺以簡歷為中心、搜索為主等痛點,運用大數據和算法,提供基于信息流的推薦,實現招聘者和求職者的智能雙向匹配。KUPU試圖通過智能結構化面試、AI異步視頻等新形式,加速印尼人力資源領域的數字化轉型。
KUPU印尼辦公室內景
將中國已經證明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和成功經驗帶出去,是中國互聯網出海的縮影。
軟銀的創始人孫正義有一套著名的“時光機”理論,即把相對發達地區的經驗,復制到尚未被開發的市場,如同時光穿梭般實現“降維打擊”。東南亞正是“時光機”理論能夠大展拳腳的地方,這也被中國出海企業奉為圭臬。近年來,東南亞誕生了許多互聯網巨頭,比如電商平臺Shopee、Lazada,它們身上都有中國同行的影子。
向國外客戶介紹中國經驗,也是像騰訊這樣的中國大廠出海的一個重要功課。在與當地客戶洽談時,騰訊云出海團隊常常會說:“我們其實不只是來賣云的,我們也是來賣我們的經驗的。”騰訊云國際高級副總裁楊寶樹提到:“一些本地企業確實在看我們在中國是怎么玩的,他們也學習得很快。”
邱躍鵬也表示:“我們會給客戶做很多信息的對齊,給他們介紹中國今天的業態變化和發展。我們看到的一個趨勢是,很多客戶愿意去嘗試一下中國模式是不是在當地也可行。”
而對于國際客戶來說,中國經驗帶來了確定性。騰訊云的新加坡客戶、流媒體服務商BeLive的CEO Ken提到:“一些國際云巨頭,他們沒有大型直播的use case(使用案例),但在中國已經非常多了。使用中國廠商的云服務,這給我們很大的安全感。”
“不得不承認,中國是一個競爭特別激烈的市場,但是這帶來的好處就是,企業對于自身能力的訓練是很好的,因為你能活下來就不容易了。這個時候,無論是產品能力還是在成本等各方面都已經具備了競爭力。”邱躍鵬說。
小象直播主要在馬來西亞提供華人直播平臺,其產品與運營總監梁宇灝對“降維打擊”也感受頗深:“比如說一個主播開播,房間里面用戶的并發量就沒有中國國內那么大。一個小時內、同一個平臺的主播開播量也無法和國內相比較,(二者)所面臨的技術層面的壓力不是一個量級的。”
“在東南亞,你既會覺得有一些未知挑戰,但是更多的是有自信。相當于你經過高考之后去寫一個中學作文題的感覺,雖然你沒有辦法把答案抄過來,要從頭開始寫,但你會相信自己,難道連這道題還答不出來嗎?”周海波笑稱。
閃剪智能CEO嚴華培今年年初去了兩次新加坡。一次是把資深IT從業者肖敏霞納入麾下,任命其為新加坡市場負責人;一次是把新加坡TikTok、Lazada都走了一圈,拜訪了一些印尼家族企業?;貒?,嚴華培下定決心,閃剪智能的東南亞B端生意要做起來了。
獅城新加坡
閃剪智能此前主要開發短視頻工具APP,產品曾多次沖上AppStore總榜第一,在全球擁有億級的用戶。去年7月,閃剪智能進軍國內B端市場。今年年初,閃剪智能推出數字人直播。
無心插柳。嚴華培意外地發現,很多國內跨境電商賣家通過數字人直播在東南亞賣貨,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我們是通過跨境賣家看到了在東南亞B端市場的機會。越是新興市場,越需要先進工具幫它掙錢。我們走訪東南亞電商平臺時,平臺方都表示非常需要數字人這些工具來幫助商家。”他說道。
而當邁向壁壘更高的出海B端業務,產品的穩定性顯得尤為重要。閃剪智能采用了國內外多家云廠商的服務,對國際和國內云廠商的服務差異有著深刻體會。“國際云廠商有自己的技術優勢,工作習慣是提工單,偶爾會有一些技術專家來溝通、做支持。但是我們中國企業出海,那種工作方式對我們來說響應會慢一點。”
在與國內廠商的合作上,閃剪智能使用了騰訊云AI的能力,海外CDN也全量使用騰訊云。嚴華培說:“我們和騰訊云的微信群里有十幾個人,有架構師,有商務,有各端產品負責人。出了什么問題直接在群里吼一聲,他們馬上就回復,誰不回復都會拉相應的人趕緊回復。半夜出問題了,他們也會起來解決。”
周海波也提到,國際大廠是“按周響應”,“隨便一個feedback(反饋)、解決一個問題都要等兩三周”,而中國大廠是“按小時”響應。
中國互聯網企業出海延續了在國內“卷”的風格。不僅“卷”在響應速度,還“卷”在資源介紹。
作為初創企業,BeLive早期的客戶拓展常常要使盡渾身解數,有時需要通過LinkedIn領英私聊潛在客戶企業的CTO,但往往不會收到回復。如果通過合作伙伴介紹,可以直接見到CTO們,“吃個飯、拜訪他們,效率更高”。
Ken向記者提到,騰訊云作為BeLive音視頻解決方案供應商,從2020年開始共為BeLive介紹了東南亞和日本共4家客戶。他說道:“騰訊會問他們的客戶‘有沒有興趣用直播視頻或短視頻,有的話可以和BeLive談一談’。”
在Ken看來,“network(生態網絡)”是他選擇合作伙伴除了技術之外的重要考量因素。而對于國際廠商是否提供資源介紹,他說:“你問(他們要)的話,會給。”他還提到,甚至還需要合作金額達到一定規模,國際廠商才會幫忙牽線搭橋。
目前來看,中國互聯網出海東南亞,“卷”的是微觀層面的服務質量。而從宏觀來看,受限于發展時間較短,份額較低,中國企業在東南亞的互聯網市場還沒有資格“卷”起來。
邱躍鵬就提到,國內云廠商在東南亞等國際市場打價格戰是無效的。“這個策略在海外打,有可能像錘子打在棉花上一樣。所以我們在海外不會選擇這樣的方向。”
他認為:“國際化的競爭可能不是這么一個‘卷’的打法,國際客戶自主化能力強,所以不像國內的保姆式服務,服務成本沒有那么高。客戶會更看重你本身的產品和技術,也比較看重產品標準化、提供API的能力,而價格不是最重要的。”
周海波也認為,東南亞的互聯網還沒到“卷起來”的程度。“大規模的創業者進來還是剛剛發生的事情,中國企業基本的服務水準是有的,但是產品和技術上真正的本地化才是下一個階段真正的競爭,要當企業體量夠大的時候,這件事情才值得做。”
從新加坡到印尼,從秩序井然的花園城市,到夾雜著混亂與文明的發展中國家,無不體現出東南亞的參差。在這個坐落著十一個國家、語言繁多、文化多元、發展程度不一、基礎設施差距大、規則不透明的亞洲一角,入局者難以完全偏信“時光機”理論。所謂的降維打擊也并不輕松,簡單復制移植更是頻頻碰壁。
本地化難題已有前車之鑒。Lazada被阿里巴巴收購控股后,曾因為企業文化指導思路突變,引發一批原生高管的離職。TikTok曾經的出海成績令世界矚目,也因與當地監管部門的協調溝通和國際環境等問題,面臨日益嚴峻的本土化挑戰。今年2月,京東印度尼西亞官網(JD.ID)停止接受用戶的訂單,并于3月31日停止所有服務,有評論稱其本地化進程不徹底、喪失物流優勢、管理決策不力等原因是主要動因。
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采訪中,中國互聯網企業出海東南亞面臨的本地化難題,就包括數字化基建差、教育成本高、用人文化沖突、互聯網付費習慣差等問題。
例如,梁宇灝就提到,在小象直播的主陣地馬來西亞,5G信號是基本搜索不到的,4G也遠不如國內。“我們技術側也會持續收到一些本地用戶對保障網速有關的需求,可見(數字基建)相比國內來說確實還處于一個待完善的狀態。”
再如,周海波在自己用人,以及幫助企業招聘的過程中都發現,印尼人不喜歡加班,除非讓他們認為這個任務“make sense”(有意義)。在他看來,印尼人更多是價值驅動的工作態度。“我們做招聘調研的時候,發現印尼人找工作第一個關注的不是收入,而是工作環境,他們認為去一個公司開心最重要,大家先要成為家人,才可以一起做事情。”他還發現,在市場開拓時,很多當地客戶并不懂很多數字化的概念,需要換種表達方式與客戶溝通,增加了教育成本。
又如,在工具類應用出海時,廠商往往傾向讓用戶在APP端直接付費,以形成服務到支付的閉環,但在不少東南亞國家,在線支付能力的缺失,讓這個模式失效了。嚴華培提到,前段時間閃剪智能有款產品做到菲律賓的總榜第一,但是付費情況并不好,收入不理想。
他提到,東南亞很多地方“連銀行卡都沒有,更別說線上支付了。很多電商也是以COD這種貨到付款的形式來解決的。這與中國的數字化程度差距是非常懸殊的。”
“絕對不是簡單地復制就能成功。”周海波感慨道。他的目標,是用一個真正本地化的產品,在印尼陪跑一批SME(中小型企業)。他說,理想的本地化,應該是自己160人的團隊中,中國員工能降到5人以下。而目前,這一數字超過70人。
文中插圖來源:每經記者 王帆 攝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591386663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