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9-26 16:24:23
每經記者 曾子建 每經編輯 彭水萍
投基Z世代,Z哥最實在。
近期,盡管大盤表現疲弱,但每天的盤面總是牛股頻現。
比如,20天15板,股價大漲376%的捷榮技術。還有,最近連續兩個20CM漲停板的德恩精工,還有9月大漲90%的華映科技、近一月大漲46%的廣信材料。前期大漲的光刻機概念牛股藍英裝備,以及近期五連板的精倫電子等。
這些牛股,都被哪些機構抓住了呢?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些大牛股,他們的機構股東名單中,都有“量化基金”的身影。
那么,量化公募究竟有怎樣的投資利器,為何它們總能將牛股“一網打盡”,今年,量化公募產品的業績表現又如何?
先來看看近期大牛股的機構持股名單。
捷榮技術,8月30日開啟了連續漲停模式,到今天為止的20個交易日,一共出現15個漲停板,階段漲幅超過376%。
捷榮技術的主營是精密模具,主要的題材概念包括智能手機、蘋果華為概念等。而捷榮技術的大漲,背后最大的贏家,很可能是華夏基金旗下的華夏智勝先鋒股票基金,截至今年6月底,華夏智勝持有捷榮技術120萬股,新進入前十大股東之列,位居第五大股東。如果到現在華夏智勝還沒賣出的話,可謂賺得盆滿缽滿。
除了華夏智勝外,其他基金股東主要是華夏中證500指數增強、華夏中證500指數智選,以及匯添富旗下的指數增強型基金,還有國金量化精選混合等。這些產品的最大特點,就是他們的投資策略都會采用量化策略,或者是量化增強策略。
再看另一只牛股,最近兩天連續兩個20CM漲停的德恩精工。德恩精工主要題材是機器人概念,公司是機械傳動設備的零部件制造商。
而德恩精工的機構股東名單中,持有股份最多的公募產品是西部利得量化成長,持有28.33萬股(中報數據)。此外,還有西部利得中證500指數增強、銀華專精特新量化也持有德恩精工,不過持有量較小。
再看下一只牛股,9月以來漲幅近90%的華映科技。
華映科技的主要機構股東是申萬菱信量化小盤,持有149萬股;國金量化多因子,持有148萬股;還有國金量化精選,持有103萬股。
此外,藍英裝備,持有該股最多的公募是國金量化多因子,持有33.81萬股,國金量化精選持有24萬股。
近期5連板的精倫電子,機構股東名單中,又出現了西部利得量化成長,持有120萬股,國金量化精選持有74萬股,國金量化多因子持有63萬股。
那么,為什么這些大牛股,總能被量化公募產品收入囊中?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些產品的股票池非常龐大,和普通的主動權益產品相比,這些量化公募產品一般同時持有幾百只個股,甚至是上千只個股。
比如西部利得量化成長,中報公布的持股明細表中一共有757只個股,國金量化多因子的持股明細表更是多達1742只個股,華夏智勝先鋒持有653只個股,其他量化產品的股票池都是幾百只。
從量化公募產品的投資策略來看,一般采用自主開發的量化風險模型,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進行判斷,作為股票、債券、現金等金融工具上大類配置的依據。同時,隨著各類金融工具風險收益特征的相對變化,動態地調整各金融工具的投資比例。
業內人士指出,從量化公募產品的股票池來看,一般持股比例最高的都不到1%,絕大部分持股占凈值比例都只有0.1%~0.3%之間,如果持股數量超過1000只,那么很多股票的持股比例就更低。
目前,兩市合計4000多只個股,近30%的股票都被量化公募產品買入股票池,那么碰到牛股的機率,比其他機構就高得多,而普通散戶就更是不可能復制這樣的策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量化公募產品的換手率都很高。比如,據天天基金統計數據,國金量化多因子今年上半年的換手率高達793%,西部利得量化成長超過500%的換手率,華夏智勝先鋒換手率也超過500%。
如此高的換手率,意味著雖然這些大牛股出現在了這些產品中報公布的持股名單中,但并不意味他們一定能夠持有這些牛股到爆發的那一天。同時,即便是持有到了現在,由于持股占凈值比例極低,對于這些產品的凈值貢獻也不會很明顯。
不過,有一說一,在今年的市場環境下,量化公募產品的業績倒還是很不錯。比如國金量化多因子,今年以來收益11.35%;國金量化精選今年收益11.21%;西部利得量化成長收益7.41%,而華夏智勝先鋒今年以來收益12.29%。
另外,上述幾只量化公募產品,是今年業績很不錯的產品。但也并不意味著所有冠以“量化”的產品,都能取得不錯的業績。
比如諾德量化核心,今年虧了14.4%。該產品的持股名單中,持倉占比在前22名的個股,比例都超過1%,也就是說,少數股票的漲跌,會嚴重影響基金凈值的表現。
類似的還有東財量化精選,今年已經虧了近16%。該產品的前十大重倉股,竟然是曾經的各類“茅指數”個股,如茅臺、寧德時代、五糧液、邁瑞醫療、晶盛機電、招行、比亞迪等。
此外,還有南方量化成長,今年也虧了近12%,而該產品也重倉了一批大票。歸結下來,可能還是量化模型并不適應當前的市場風格。
總結下來,今年的行情下,幾只重點的量化產品業績可圈可點,而且近期冒出的幾只大牛股,讓他們成為關注的焦點。不過,這些大牛股之所以被量化基金“一網打盡”,主要還是“撒網”面積太大,總能捕捉到幾條大魚。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