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1-21 06:57:39
每經編輯 杜宇
手機一掃,即刻下單。近年來,掃碼點餐服務在餐飲行業迅速興起普及,成為眾多消費者就餐時的選擇。然而,有的餐廳卻在“掃碼”和“點餐”之間增加了一道程序,不關注微信公眾號、不授權商家獲取個人信息就不能進行點餐。
據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官方微信號11月17日消息,某餐飲公司向消費者推出手機掃碼點餐服務。根據其自行設置的微信程序,具體操作步驟為:使用手機掃描店內二維碼關注“某餐飲公司”微信公眾號,授權商家獲取消費者的微信昵稱、頭像、地區、性別、手機號碼等信息,進行線上點餐;若不同意授權商家獲取前述信息,則無法進行線上點餐。
2021年7月27日,孔某至某餐飲公司用餐時,店員未告知孔某可以人工點餐,孔某通過前述手機掃碼方式進行了點餐并結賬,在這一過程中,孔某被注冊為某餐飲公司的會員。孔某發現,其取消關注“某餐飲公司”微信公眾號后,仍是某餐飲公司的會員,前述個人信息仍存儲在某餐飲公司處,孔某無法自行刪除。
孔某認為,某餐飲公司設置的掃碼點餐方式強制獲取消費者的個人信息,且消費者無法自行刪除儲存在商家處的個人信息,遂將某餐飲公司訴至法院,要求停止侵害個人信息權益的行為、告知個人信息處理情況、賠禮道歉并賠償相關損失。
北京三中院經審理認為,個人信息的處理包括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根據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五條之規定,處理個人信息時,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不得過度處理,并征得該自然人或者監護人同意。
根據現有證據,2021年7月27日孔某在某餐飲公司用餐時,服務人員未告知孔某可以人工點餐,誤導其以為只有掃碼點餐一種服務方式。而某餐飲公司自行設置的掃碼點餐程序要求孔某必須關注商家微信公眾號,并授權其獲取孔某的相關信息,屬于變相強制獲取消費者個人信息,故某餐飲公司構成侵權。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七條第二款規定,自然人發現信息處理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或者雙方的約定處理其個人信息的,有權請求信息處理者及時刪除。本案中,孔某嘗試通過取消關注微信公眾號的方式注銷會員并刪除存儲在某餐飲公司處的個人信息,但某餐飲公司稱刪除會員信息須消費者提交書面申請,但其并未通過任何方式將提交書面申請的要求告知孔某。這使得作為消費者的孔某直至一審訴訟時,仍未能如愿刪除相關個人信息。某餐飲公司的上述不作為,侵害了孔某依法享有的個人信息決定權。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五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處理個人信息應當明示處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個人信息保護法第十七條第一款規定,個人信息處理者在處理個人信息前,應當以顯著方式、清晰易懂的語言真實、準確、完整地向個人告知下列事項:
(一)個人信息處理者的名稱或者姓名和聯系方式;(二)個人信息的處理目的、處理方式,處理的個人信息種類、保存期限;(三)個人行使本法規定權利的方式和程序;(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告知的其他事項。某餐飲公司自認其將獲取的消費者信息存儲于第三方服務商,但根據審理查明的事實,2021年7月27日孔某在某餐飲公司用餐時,店內并未公示掃碼點餐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某餐飲公司亦未采取其他方式向孔某進行告知。故孔某要求某餐飲公司書面告知其獲取個人信息的具體范圍、過程和方式的訴訟請求于法有據,北京三中院予以支持。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876701606 (圖文無關)
因某餐飲公司侵害了孔某的個人信息權益,孔某有權要求某餐飲公司進行賠禮道歉??紤]到某餐飲公司的行為并未造成嚴重后果,且其在個人信息保護法頒布后已對微信公眾號的掃碼點餐操作流程進行了修改,并在本案一審判決作出后刪除了其存儲的孔某的個人信息,故北京三中院判令某餐飲公司通過書面方式向孔某進行賠禮道歉。就孔某主張的經濟損失,主要為孔某為保全本案訴訟證據進行公證的費用,北京三中院結合孔某提交的相關票據酌情予以支持。
綜上,北京三中院判決:某餐飲公司停止侵害孔某個人信息權益的行為,刪除收集的孔某個人信息;將處理孔某個人信息的范圍、方式向孔某進行書面告知;就侵害孔某個人信息權益向孔某進行書面賠禮道歉;賠償孔某公證費用五千元。
11月21日,“顧客掃碼點餐法院判商家賠5000”的話題沖上熱搜,引發網友熱議。
今年6月19日,中國消費者協會曾發文稱,將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反對強制關注公眾號”消費監督工作,以避免商家在掃碼繳費過程中強制消費者關注商家公眾號、過度索取消費者個人信息。
中消協表示,經營者要求消費者關注公眾號,并通過公眾號下單、結賬、開具發票,可獲得閱讀量和關注量,通過廣告和信息推送等方式吸引消費者更多關注和再次光顧,可增強用戶黏性。但任何企業的任何商業行為,都必須尊重消費者意愿,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經營者將關注公眾號或使用APP、小程序作為消費者行使權利或享受服務的前提,并在此過程中獲取與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的行為,已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相關規定,侵害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消費者有權拒絕和舉報。
法官也提醒,掃碼點餐服務的普及與發展不應成為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的隱患。商家在設置掃碼點餐程序時,應當以實現點餐目的、提升服務質量為目的;若超出點餐的必要范圍強制獲取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則應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許浩向封面新聞記者表示,如果遇到“強制關注公眾號”,可向消協、市場監管部門投訴,也可以以侵害消費者知情權,強迫交易為由,向法院提起訴訟。鑒于個人維權成本較高,可由消協提起公益訴訟。
許浩強調,《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雖然規定了“經營者不得強制交易”,但未對商家侵犯消費者自由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知情權時如何處罰作出明確規定。因此,要判斷商家接受何種處罰,取決于各省區市地方性法規規定。例如,《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規定,強迫消費者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并可處違法所得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罰款或十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可責令停業整頓。
“希望執法部門加強引導和監管,督促企業守法經營、加強自律,嚴查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許浩同時建議完善相關立法,加大對強制關注公眾號等新強迫交易行為的處罰力度,降低消費者維權成本。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官方微信號、封面新聞、中國消費者協會、新浪微博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876701606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