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 2024-05-24 10:04:28
封面新聞記者 肖洋
4月30日,四川蘆山舉行了一場村集體經濟的市場化運營項目推介會,各村拿出了63個村集體經濟項目,向以企業為代表的各經營主體進行推介。
太平鎮代表在上臺推薦鎮上的冷水魚養殖及其相關項目時,特別介紹了坐在觀眾席的鐘靈村支部書記王艷鋒。十多年前,王艷鋒在鐘靈村做冷水魚養殖,并帶動了村里的人。“正是因為當年的起步,才有了當地今天冷水魚產業的美好藍圖。”人群中,王艷鋒站起來和大家打招呼,大家也給予他熱烈的掌聲。
前幾天才賣了一些魚,5月23日,王艷鋒的養魚場只有一些日常工作。如今,鐘靈村可以利用的水域都養上了冷水魚,村集體經濟也圍繞冷水魚產業興起,全村有百十號人在從事相關的工作。關于村里冷水魚產業的發展和未來,也開始有年輕人涉足。王艷鋒的兒子王立濤從小跟著養魚“耳濡目染”,23歲的年紀已經有了5年的正式養魚“工齡”。他們成立了公司積極擴大產能,為村里冷水魚產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個不足3000人的小村莊,年產虹鱒等冷水魚近百萬斤。用十多年時間打造了一個當地特產,也打造了一個屬于四川、但四川人不熟悉的“四川特產”。
王艷鋒家魚池里的魚。(肖洋 攝)
村里搞起冷水魚養殖
年產近百萬斤創造數以千萬計的產值
鐘靈村冷水魚養殖,養的主要是三文魚中的虹鱒、金鱒,以及部分鱘魚。養魚前期修魚池及后續的飼料等投入大,村里真正修了池子做冷水魚養殖的人不算多。王艷鋒說,2013年過后,他帶動了四五家人一起做。但就是這為數不多的人,把村里能利用的水面都利用了起來,做了十余個冷水魚養殖場,創造了數以千萬計的總產值。
在王艷鋒的回憶中,鐘靈村的冷水魚養殖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末。當時,當地水務局的技術人員在村里成功試養了冷水魚,不過受限于當時的技術等條件的制約,冷水魚養殖并不適合普通農戶。到2007年,養殖技術相對成熟,他就做了嘗試,在蘆山縣的另外一個村子做起了個小魚塘,并從都江堰買來了魚苗。
王艷鋒家的老魚場,已經養了十多年的魚。(肖洋 攝)
到2008年,他把魚塘搬回了鐘靈。村上的水是來自雪山上的融水,水質和水溫都十分適合虹鱒等冷水魚的養殖。到2010年,2畝多的水面變成了10畝多,從魚卵孵化到成魚養殖再到銷售,王艷鋒把這條路完整走通。
單干的時候王艷鋒的養殖量也不大,銷路問題主要靠他跑市場解決。“一兩萬斤魚,找到銷路一個月就賣完了,剩下11個月沒事干。”同時,量小還帶來一些銷售上的弊端,“第二年再去找這個買主,別人可能都把你忘記了。”
2013年過后,村上開始有人跟著王艷鋒干,這些都是他的親友甚至同學,沒事??此B魚。看著逐漸擴大的規模和不錯的產量及價格,他們看到了其中的前景。“量大了才好整!”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村里的冷水魚養殖起了規模,他們組建了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和收購商打交道,也打響了鐘靈村冷水魚品牌的名號。
以前他去跑市場,別人一不知道有蘆山鐘靈村這個地方,二不相信一個小山村能養冷水魚。而現在,他們年產近百萬斤魚,有穩定的市場,也有了一定的議價能力。有的養殖戶能一年賣出一二十萬斤魚“要管五六百萬的產值”。
村里還靠著冷水魚養殖做起了集體經濟,冷水魚養殖要求水溫、水質,前期投入也大,還要求技術,使得這個集體經濟有一定的“門檻”和“壁壘”,能發展類似路子的地方不多。加上處在“賣方市場”,村集體經濟也越來越紅火。村里的合作社負責找銷路,也負責協調彼此的產量,保證對大客戶的供給。這兩年行情不如以前,現在一斤魚的單價幾乎只有原來的一半,但也能賣到二十多元。
王艷鋒在喂魚。(受訪者供圖)
產品走向全國大城市
村里有百十號人圍著冷水魚“轉”
如今,鐘靈村的冷水魚主要賣往上海、重慶、成都等大城市,部分鱘魚等還通過海關走進國際市場。他們的銷售渠道包含自己長期經營維護的渠道,也來自省內外冷水魚養殖行業的上下游企業。客戶主要是有大量需求的中間商和經銷商。
以前,村里的冷水魚賣到大城市的市場,這些地方大多不知道四川蘆山還有個能供應這么大數量、又有這么好品質的冷水魚?,F在村上的冷水魚銷往更多大城市,王艷鋒說,養大的魚基本不愁賣。
村里的鱘魚過去賣往成都水產市場,重量在一斤三兩到一斤半左右,由市場再批發給商戶,最終會做成紙包魚等產品?,F在,鱘魚在4斤多到10多斤這個重量區間時,才是賣的好時候。今年三月初,他才發了兩車大概三四萬斤鱘魚。這批魚通過廣西被賣往越南。
如果水的水量、含氧量等足夠,一平方的水面可以養80斤魚,一畝可以養三萬斤。王艷鋒說,養冷水魚對村里改變很大,大家通過養魚買了房,供孩子讀書。現在村里還有兩個魚池正在修,建設要請人,殺魚要請人。除了養魚的農戶外,村里圍著魚“打轉”的大概都有百來號人。
村里和養殖戶的力量有限,大家主要做養殖。魚養好后,客戶通過電話、網絡下單,養殖戶就一百多兩百元一天請人來殺魚。魚殺好,通過冷鏈物流再發出去。
村里的魚好,市場也認可。從四川省農業廳到蘆山縣農業局每年都會對村上的水、魚進行檢測。而這些來自官方的背書,也讓村里的魚能進入商場等消費終端。
雖然打開全國市場,甚至把貨賣出了國,但鐘靈村的冷水魚養殖也有“攻不下的市場”。這種當地的特產,受限于當地飲食習慣、消費習慣等,村里的人并不怎么吃,只有年輕人喜歡把它們端上餐桌。“除非以前吃過生。”王艷鋒說,“隔壁有個娃娃,一頓要吃兩三斤。”
以前養殖量少的時候,王艷鋒還做過一段時間的餐飲。他說,虹鱒可炒、可炸、可涮,和家庭餐桌上常見的魚相比,更考驗廚師的手藝,只要烹飪技術不到位,魚肉很容易就變老變柴。由于村上不是旅游區,來客想吃只能提前說。從抓魚到處理到烹飪,端上桌需要花兩個小時。
到現在,村上的養殖量大了,大家忙著照看魚,更沒精力來做服務業,“人多了接待不了,人少了做不起來”,周邊村子倒是有兩家農家樂圍繞冷水魚在做文章,也算是給鐘靈村做“配套”。
王艷鋒家魚池里的鱘魚。(肖洋 攝)
年輕人開始養魚
想盡自己的力把魚越養越好
村上冷水魚產業的壯大,也讓一些新鮮血液回到了村上。王艷鋒說,養冷水魚投資大,有個小伙子回來就不修魚池,專門把村里的魚拿著到處找銷路?,F在一個星期能發一兩千斤,算是“小打小鬧”在干事了。王艷鋒把自己的凍庫也給他使用,“他做大做強了,我們向他提供產品,我們也少操心。”
村上的冷水魚養殖也做了十多年,近百萬斤的年產量在市場上依舊不算多,擴產能仍是養殖戶們面臨的事情。雖然在青海、新疆等地有著規模龐大的龍頭企業,但這個市場對鐘靈村這樣的“小體量”仍然友好。王艷鋒說,村上現在還有兩三個漁場正在修建,當產量能固定后,和大客戶協商以減少市場波動帶來的影響才是主要的事情。對于延長產業鏈、做關于冷水魚的加工,還未迎來最佳的時機。他們也想走電商,但受限于交通和物流,村上仍缺少一個合適的機會。
王立濤和他們養的魚。(受訪者供圖)
王艷鋒的兒子王立濤也在家養魚,從小就跟著王艷鋒魚池里泡著,23歲的他,從18歲開始正式養魚,已經有了5年的養魚“工齡”。2022年王立濤和另外三個人成立了公司,負責另外一個養魚場,在公司,他主要負責技術上的事情。王立濤說,這個養魚場有七八畝,能養十多萬斤魚,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干。
公司也屬于集體經濟的一部分,他也算是為村集體打工。公司效益不錯,給村集體分的紅也比較可觀。公司成立前他主要在家里養魚,這些年他也從實踐的失敗中吸取到了很多經驗。公司成立后,他兩頭跑,開始獨自做一些事情。無論是家里的魚池還是村上的冷水魚產業,未來總歸是需要年輕人出來撐起,他想的是盡自己的力。
王立濤說,現在公司規模也比較小,一年賣出去十多二十萬斤魚,還談不上什么對未來的規劃。他們過去曾經想把這個銷往全國的當地“特產”推廣到周邊,但飲食習慣和消費觀念的不同,讓推廣變得困難。村上也希望他能參與到更多的事務中去,這段時間他都在武裝部培訓。到用人的季節,想要找到“熟手”不容易,他們就有意識去培養一些人,漲洪水時看水的、殺魚的、撈魚的等,以便更好服務于村上的冷水魚養殖。
因為工作原因,他也會跟著王艷鋒外出參加一些活動,在此期間同行們也會相互就技術問題進行交流,他也學到不少。他說,現在公司也談不上惠及很多人,他們想慢慢做大,也給當地人更多就業機會。同時,他也希望在他的手里能提高困擾冷水魚養殖的水資源問題、洪水問題等的應對能力,把村上的冷水魚越養越好,把村上的冷水魚產業發揚光大。
王立濤和他們養的魚。(受訪者供圖)
今天蘆山的各村基本都有自己拿得出手的東西。在4月30日的村集體經濟市場化運營項目推介會上,大家都把自己“壓箱底”的東西拿出來,希望能博得臺下“潛在投資者”的一個機會。到2023年,蘆山村集體經濟收入已經超一千萬元,有了5個百萬村。這些項目也在逐步更新,為當地更多人的發展提供一份保障。對做好這些家門口的產業,大家愿意出力,都希望今天的努力,能換來明天的一些成功,為未來留下一個更好的可能。
來源:封面新聞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