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9-11 19:34:39
◎本屆東博會期間,將舉辦環保創新合作推介會、新能源出海交流會,以及中國—印尼環保產業對話會等活動,充分利用東博會平臺與東盟國家在新領域加強產、學、研交流。
◎本屆東博會將繼續鼓勵企業按照市場化、商業化原則,拓展對東盟國家的經貿合作。聚焦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等領域,挖掘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資體量大、產業帶動性強的合作項目。
每經記者 李宣璋 每經編輯 陳旭
9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情況暨第21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簡稱東博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有關情況。
商務部副部長李飛介紹,本屆東博會將于9月24日至28日在廣西南寧舉行,主題是“親誠惠容同發展,鑲鉆成冠創未來”,也將圍繞促進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建設和區域高質量增長,展示中國同東盟國家合作的最新成果。
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紀念峰會上提出,將同東盟國家拓展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新領域合作。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現場提問,相關部門對拓展上述新興領域的經貿合作將有哪些工作安排?
商務部亞洲司司長王立平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表示,中國與東盟國家經濟互補性強,在數字和綠色經濟領域合作前景廣闊。中方與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印度尼西亞以及柬埔寨等東盟國家簽署了《關于加強數字經濟領域投資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和《關于推動綠色發展領域投資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首次納入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專章,充分展示了中國與東盟國家重視數字和綠色發展,不斷擴展相關合作的積極意愿。
發布會現場 每經記者 李宣璋 攝
王立平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表示,下一步,中方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合作:
第一是加強政策對接,促進互動發展。將利用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雙邊經貿聯委會,以及投資合作、貿易暢通、電子商務工作組等機制,加強政策對接,鼓勵行業交流,推動中國與東盟各國在綠色能源、信息技術、電子商務等領域協同發展,為新興領域合作提供機制保障。
第二是發揮平臺作用,凝聚合作共識。本屆東博會期間,將舉辦環保創新合作推介會、新能源出海交流會,以及中國—印尼環保產業對話會等活動,充分利用東博會平臺與東盟國家在新領域加強產、學、研交流,幫助東盟國家提高能力建設和行業對接,提高新興領域發展的質量。
第三是激發企業優勢,增強合作效能。將繼續鼓勵企業按照市場化、商業化原則,拓展對東盟國家的經貿合作。聚焦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等領域,挖掘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資體量大、產業帶動性強的合作項目,促進各方人員、物資、資金和信息的高效流動,激發產業合作新動力。
李飛在發布會上表示,東博會已經成功舉辦20屆,積累了很多經驗,取得了很多豐碩成果,為中國同東盟國家開展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經貿合作搭建了重要平臺。
“給大家舉一個貿易方面的例子。比如,越南的中原咖啡、馬來西亞的貓山王榴蓮、泰國的茉莉香米、老撾的啤酒等各國特色產品,這些年都是通過東博會的橋梁成功進入中國市場,受到了中國消費者的歡迎。”李飛介紹,第21屆東博會將承前啟后,進一步提升展會質效,凝聚更多共識,深化互利合作,助力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從目前籌辦情況看,展會將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增設前沿內容,展示發展成果。本屆東博會新增戰略新興專題,緊扣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集中展示數字技術、綠色低碳、新能源以及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領域的最新動態和技術水平。
此外,新設東盟高新產品展區,集中展示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和柬埔寨等國的高新技術成果,涵蓋大健康、生物醫藥、新能源、IT服務等行業,幫助東盟高新企業拓展中國和區域外的市場。
二是聚焦務實合作,展現伙伴風采。本屆東博會將首次邀請海灣國家參展,由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擔任特邀合作伙伴,組織阿聯酋采購商團組參會。此外還首次邀請了上海合作組織國家整體參展參會,哈薩克斯坦等上合國家的特色產品將集體亮相。澳大利亞、日本等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其他成員國和波蘭、塞爾維亞以及巴西等更多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企業也將參展參會。
三是強化市場服務,拓展平臺功能。本屆東博會展期將由4天延長到5天,比上屆增加了一天,主要是增加了一天的公眾開放日,這樣能夠讓企業更加充分接觸市場,也讓廣大民眾更好地感受中國和東盟國家務實合作的成果。
同時,還優化了云上東博會,建設了東博會常設展示廳,統籌會期與平時、線上與線下、館內與館外的展覽和經貿活動,讓東博會服務功能從會期延伸到全年,讓永不落幕的平臺功能更加豐富。
封面圖片來源:國新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