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9-23 22:31:10
每經記者 葉曉丹 每經編輯 董興生
烈日和暴雨的交替中,9月19日,2024年云棲大會如期而至,新主題“云啟智躍,產業蝶變”也更多聚焦AI在產業端的影響。
在本屆云棲大會現場,不少云計算業內人士將當下的AI,類比成1996年的互聯網。有云計算廠商高管認為:“看到了AI應用端更多的可能性。”
視覺中國
阿里CEO吳泳銘在9月19日的演講中提出,當前還處于AGI(通用人工智能)變革早期,AI最大的想象力不在手機屏幕,而是改變物理世界。物理世界的大部分事物都具備AI能力,能形成下一代具備AI能力的全新產品,并與云端AI驅動的數字世界連接產生協同效應。
AI飛入千行百業,能不能釋放出科技應有的價值?如何找到落地產業的那把鑰匙,是一個漫長而且需要不斷校驗的過程。
再一次大降價
降價,是阿里云的猛招。
2024年,阿里云降價的頻次更加密集。2月29日,阿里云宣布全線下調云產品官網售價,平均降價幅度超過20%,最高降幅達55%。
5月21日,通義千問GPT-4級主力模型Qwen-Long,API輸入價格從0.02元/千tokens降至0.0005元/千tokens,直降97%。
9月19日,阿里云再次大降價,通義千問三款主力模型中,Qwen-Turbo直降85%,低至百萬tokens0.3元,Qwen-Plus和Qwen-Max分別再降價80%和50%。
為什么要持續降價?
阿里云CTO周靖人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表示,過去幾個月時間,阿里云將模型推理的效率進一步提升,各方面效率的提升能把模型推理的成本進一步降下來。整個行業需要有效推動AI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展開各種各樣的AI應用。
而從商業邏輯來說,阿里云提供了一個可復用的全球云計算網絡和資源池,用的客戶越多,供應鏈采購成本、均攤研發成本和資源閑置成本就會不斷降低;規模越大,“云”的價格就越便宜。這是阿里云自2023年確定新戰略以來,一直希望構建的生態鏈。
當然,降價也會帶來相應的負擔。早在2024年2月底的那輪大降價中,阿里云副總裁張啟就直言:“這是云計算商業模式中非常重要的長期策略,我們可以把利潤適當降下來,把規模做大。”
時隔半年,張啟對降價可能帶來的業績預期進行了一個類比。“有一個說法,現在的AI相當于1996年左右的互聯網,也就是BBS(網絡論壇)時代,上網資費很貴。后面互聯網的發展包括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國內外運營商大力去搞基建。而現在我們也在做AI大基建,把資費降下來,才有可能去談未來應用的爆發。不是當下計算投入產出比的賬,而是基于未來的長遠目標去考慮做的事情。”
大降價驅動規?;褂霉苍频男Ч诖饲鞍⒗镌谱钚乱患镜呢攧諗祿?,已有初步的驗證。
8月15日,阿里巴巴集團發布的最新季度業績顯示,AI推動阿里云重回增長,云智能集團在最新財季營收同比增長6%至265.49億元,其中AI相關產品收入實現三位數同比增長,公共云業務實現兩位數同比增長。
同時,阿里云經調整EBITA利潤(息稅攤銷前利潤)同比增長155%,單季度EBITA利潤達到23.37億元,而2023年同期為9.16億元。阿里云表示,這一增長主要是由于其專注公共云戰略,并提升了運營效率。但是,利潤增長部分被對客戶和技術的持續投資抵消。
云廠商構建AI壁壘
降價雖是猛招,但對B端企業而言,價格往往并非唯一的考量因子。AI技術的先進性、適配性或許更為下游鏈條所看重。
當前,從整體架構來看,AI時代的阿里云,底層是云計算基礎設施,上一層是數據管理服務,再上一層是基礎大模型,即通義模型家族,最上一層是模型服務平臺,包括阿里云百煉等開發平臺。
在做深和做廣上,阿里云有更大的野心。
8月份,阿里財報中就曾提到,阿里云將繼續投資于客戶和技術,特別是投入AI技術和基礎設施建設,以推動AI應用的云計算采用率,并保持阿里云的市場領先優勢。
先進大模型的競賽正在升級。
9月19日,吳泳銘認為,要實現真正的AGI,下一代模型需要具備更大規模、更通用、更泛化的知識體系,同時也將具備更復雜更多層次的邏輯推理能力。全世界先進模型競爭的投入門檻,將達到數十億、數百億美元的級別。
本次云棲大會上,周靖人宣布,阿里云全面投入升級AI大基建,正在圍繞AI時代,樹立一個AI基礎設施的新標準,全面升級從服務器到計算、存儲、網絡、數據處理、模型訓練和推理平臺的技術架構體系,讓數據中心成為一臺超級計算機,為每個AI和應用提供高性能、高效的算力服務。
周靖人表示:“云廠商擁有全棧技術儲備,并通過基礎設施的全面升級,讓AI訓練、推理、部署和應用整個生命周期變得更高效。”
而在廣度上,開源路徑下,阿里云通過AI開源社區“魔搭”等來開源,同時降低模型推理的成本,以進一步降低開發者使用模型、使用AI的成本。
AI大模型開源和閉源模式,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成為科技圈爭論的焦點之一。
事實上,如今,阿里云既有開源大模型,也兼顧閉源大模型。為何區別于國內其他廠商涇渭分明的模型選擇,周靖人向記者表示:“從去年開始,我們非常堅定不移地在做開源,這個跟我們本身做云計算的初心是密切相關的,我們希望有更多人能夠利用開源的能力。比較欣慰地看到,通過一年的努力,模型的生態的的確確超出了我們的預期,整個生態也發展得很好。”
“同時,我們有一些閉源的模型針對企業級的客戶,他們有特殊的要求,我們希望為他們提供一個極致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把選擇權給企業。同時,即使開源,我們希望在云平臺上提供服務時,也提供極致的性價比。一方面,我們希望生態發展;另一方面,我們還是希望能更有效地服務企業。云上各種各樣技術的創新,包括業務的創新、業務的探索,能更有效地發展起來。”周靖人表示。
尋找應用場景
相比技術先進與否,對下游產業中的B端企業而言,它們更關心的問題在于,AI能為它們解決什么問題,帶來哪些價值?
拋開硬科技的“面子”,付費客戶更看重AI技術的“里子”。
機器人,被不少人視為AI落地的絕佳場景之一。
吳泳銘認為,機器人將是下一個迎來巨變的行業。未來,所有能移動的物體都會變成智能機器人。它可以是工廠里的機械臂、工地上的起重機、倉庫里的搬運工、救火現場的消防員,甚至包括家庭里的寵物狗、保姆、助理。
在他看來,未來,工廠中會有很多機器人,并在AI大模型的指揮下生產機器人。現在城市家庭里有一輛或者兩輛車,未來每個家庭可能會有兩三個機器人。
這是否意味著,機器人即將迎來“圖靈時刻”?
宇樹科技CEO王興興認為,通用人形機器人是目前大模型最好的落地載體,它可以解決AI落地場景的問題。
逐際動力創始人張巍則認為,軟件算法的通用性要靠大模型,機器人跟物理世界的通用性交互要靠人形機器人。
不過,機器人走向生活還要多久,仍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星動紀元創始人陳建宇認為,一兩年內就能看到各個行業的早期試用者。但大規模應用、進入家庭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他解釋,大模型在工業場景滲透會更快,因為邊界性很強、做事情相對固定;而生活場景復雜得多,需要機器人有更強的泛化能力。
除了機器人場景,AI服務出海也是一個可預見的市場。
來自義烏小商品城的玩具外貿商家陳姐,第一次跟隨義烏外貿品鑒團探展云棲大會,AI技術也成為她日常和國外客戶溝通必不可少的工具。“用AI翻譯軟件,我們可以跟客戶更好地溝通,把訂單快速地完成。另外,因為我們產品上經常要搞一些創新設計,如果有AI應用,設計也可以更高效、更便捷。”陳姐表示。
科技改變生意,也改變生活。
當前,瓴羊智能科技正在推動AI數智產品跟隨客戶走向拉美等海外市場。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瓴羊智能科技CEO朋新宇強調,企業必須重視場景,只有通過解構場景、重構業務,才能真正擁抱AI,帶來突破性增長。
如何理解并解決企業或者產業應用中的真問題,這是留給大模型上下游企業的挑戰,當然,也是機遇。朋新宇認為,當前,企業接入AI應用,要切入小場景、快速場景,AI技術更新迭代快,時間比黃金更寶貴。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