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市融媒體中心 2024-11-26 13:03:47
從廣元開往寶雞的6064次列車,已開通66年,是沿線居民的通勤車,被親切地稱為“小慢慢”。它串起“幸福線”,方便沿線群眾售賣山貨增收;變身“網紅車”,助力秦嶺站成為網紅打卡點。這趟車為列車商品交易提供便利,載著沿途鄉親跑出有奔頭的日子,也讓各地游客享受慢時光。
秋日的秦嶺,層林盡染,林海蕩漾,在廣元和寶雞之間運行的6063/6064次公益性慢火車正在穿行……
6064次列車自開通至今66年風雨無阻,按時開行,終年無休。從廣元到寶雞,途經陜甘川三省多個地區,沿途350公里???3個車站運行11小時左右。由于車速慢、??空军c多,成為沿線人們的通勤車,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小慢慢”“小慢車”。
10月的一個清晨,蒙蒙細雨中,記者登上從廣元開往寶雞的6064次列車。7時55分,隨著汽笛一聲長鳴,列車正點開動。沿嘉陵江溯流而上,向秦嶺緩緩駛去。
小慢車連接起“家和遠方”
回家的路,當然越快越好。
從廣元到寶雞,6064次列車是唯一的直達車,如果坐高鐵或動車,需要先到西安轉車,全程票價最低也要超過200元。當然,高鐵或動車根本也不???064次列車運行線上的那些不售票的小站臺。所以慢火車成了開到家門口的“公交車”,走親訪友、過年回家甚至上學通勤,這趟火車成為當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你是搞攝影的吧,專門過來耍的吧!”火車剛剛開動,帶著兩個孩子的鄰座大姐就同記者攀談起來。在聊天中,記者得知她老家在朝天區大灘鎮,平常住在廣元城區,在一家企業做財務工作,她每半個月都會坐這趟車回一趟老家,“只需要4.5元錢,而且不用轉乘,方便又便宜。”
看記者聊得起勁,今年58歲的陳大哥也過來聊天。從白衣飄飄的青年到頭發花白的退休工人,他已經在這條線上往返了幾十年。“現在車上有空調了,沒灰了,鐵路工作人員換了一批又一批,但感覺一直沒變。”他說。
陳大哥還記得自己8歲時第一次坐這趟火車。從上學到工作,這趟車是一直不變的陪伴。以前列車上很多細節他還記得:燒水靠燒火爐、炭火味時不時彌漫在空氣中……但大家并不覺得麻煩,時光在這里變得緩慢。即使現在回家的方式有了更多選擇,但他還是想坐這趟車。“希望它快,又希望它不快。”對于心里矛盾的想法,他也說不清。
小慢車串起“幸福線”
看似慢悠悠、站站停的“慢火車”,猶如靈動的針線,將大山深處與外面的世界緊密地串聯起來。
位于寶成鐵路與陽安鐵路交會處的陽平關車站是一個三等站,上午9時47分,列車到達該站。記者看到周邊沿線鄉鎮群眾來車站坐車,他們提著竹筐、拎著蛇皮袋、背著背簍,乘車前往略陽、寶雞等地,售賣山貨,為家里增收。
把農副產品從山里賣出去,是鄉親們致富的一條重要途徑。為了方便沿途群眾做生意,列車專設了“供求信息欄”:野板栗,12元一斤;紅薯苗20斤,5元一斤;出售核桃50斤……
如果趕上了,車廂里就能做買賣。這不,馮大叔就十分欣喜,他從山上背下來的野板栗剛上車就開張了。乘務員宋大姐向乘客力薦:“山里的板栗,香得很咧!”
記者了解到,由于列車員常年與沿線群眾打交道,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針對沿線老百姓實際需求,在保證列車安全的情況下,列車適度開放交易“微市場”,允許在公平原則下進行農副產品市場化交易,列車班組還自購電子彈簧秤、一次性塑料袋等,必要時幫助旅客解決買賣雙方的不時之需,為列車商品交易提供便利。
同時,鐵路部門專門改造該趟車,在車廂拆兩排座位用于堆放大件行李和農副產品,在行李車設置牲畜拴放處,方便運輸家禽家畜。
出發時,滿載著瓜果蔬菜、雞鴨牲畜,大山里的野菜,自家的臘肉。回程時,已是空空如也。辛苦了一天的村民們,就在這一來一回之間,收獲滿滿。就這樣,“小慢車”載著沿途鄉親跑出了溫度,跑出了有奔頭的日子。
小慢車變身“網紅車”
1958年1月1日,寶成鐵路正式建成通車,這趟秦嶺“小慢車”就開始運行了,客流群主要是出行的沿線居民、鐵路通勤職工以及上下學的孩子。如今,隨著“小慢車”在網上爆紅,全國各地來游玩的旅客多了起來,慢火車慢旅行享受慢時光成為另外一種時尚。
車到略陽站,一位手持自拍桿的游客登車,邊走邊拍,“好久不見‘綠皮車’,我要坐著火車去寶雞玩。”他告訴記者,趁著周末即將到來,約上了兩位老友,特意乘坐小慢車去寶雞走走看看。
“原來真的有一個地方就叫秦嶺站呀,開啟慢旅游,感覺特別好!”列車駛入寶雞境內秦嶺站,大學生王同學不禁感嘆。在全國唯一一座與山脈同名的火車站——秦嶺火車站,列車員告訴記者,因為慢火車的助力,秦嶺火車站從最初的中轉站到如今的賞紅葉、冰雪游乘車必經地,已經成為各地游客組團來秦嶺玩耍的網紅打卡點。
夜幕降臨,19時12分,火車緩緩駛入寶雞站。慢火車里的慢時光,漫過人心,蔓延幸福。第二天清晨,這趟車又會載上新的乘客,續寫著一個個充滿煙火氣的故事。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