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02 21:24:33
近日,銀行理財嘗試自建估值模型成為業界討論焦點。支持者認為,這有助于平滑凈值曲線,改善投資體驗;反對者擔心,此舉可能扭曲產品收益,違背凈值化轉型原則。
每經評論員 李玉雯
近日,銀行理財試水自建估值模型引發市場熱議。支持者認為,自建模型可平滑凈值曲線,降低產品凈值波動,從而提升客戶的投資體驗。但也有觀點稱,這種做法可能被用作變相調節產品收益,有違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的初衷。
目前,理財公司主要采用中債估值和中證估值這兩種第三方估值體系。盡管第三方估值體系已被廣泛使用,但其在實踐中仍存在爭議。2022年四季度債市“負反饋”中,第三方估值體系被指放大了債券價格波動,導致理財產品凈值回撤加劇,引發大量贖回和機構拋售債券,進一步推動債券價格下跌,最終引發市場踩踏。在這種背景下,業內開始探討如何建立更貼近市場、更真實的債券估值體系。
事實上,采用多元化的估值方法,有助于提高估值的準確性和穩定性。從理財公司的角度看,自建估值模型除了幫助發現價格,還可以平滑凈值波動。近年來,居民的風險偏好持續低迷,低波動、穩健型產品成為理財規模擴張的重要支撐。在當前低波動資產供給有限的情況下,部分理財公司將目光轉向估值方式,試圖通過改變估值方法實現“低波穩健”。
業內人士指出,自建估值模型若采用類似攤余成本法的操作思路,可以將債券持有到期的回報分攤計入每日收益,從而大幅降低凈值波動。例如,一只債券單日跌幅0.5%,而自建估值模型可能只計入0.2%~0.25%的賬面損失,以此維持理財產品的“低波穩健”特性。
然而,這種做法也引發了關于產品凈值真實性的擔憂。筆者認為,估值的核心在于價格發現,如果理財公司被允許自建估值模型,其目的應是提供更全面的市場價值視角,規避單一估值源的風險,而非單純追求平滑收益。自建估值模型若背離凈值化初衷,將削弱投資者對產品凈值透明度的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理財產品凈值化改革的初衷是打破剛性兌付,實現“真凈值”管理。此前,部分理財產品通過信托平滑機制,利用每日補差和計提信托特別收益,實現收益平滑和凈值穩定增長。這種人為調節收益的方式已經被監管要求整改。
此外,理財產品凈值波動的根源并不在于估值方式,而在于低利率時代下持續獲取高收益的難度加大。與其在估值方法上做文章,理財公司更需要提高自身投研能力,優化資產配置,真正為投資者創造長期穩定的回報。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理財產品的凈值化管理目標,滿足投資者對高質量金融產品的需求。
總而言之,理財公司自建估值模型的探索應回歸本源,堅持凈值化初衷。監管部門也需加強對自建估值模型的監督,確保其用于價格發現和風險防范,而非收益調節。只有在透明、公平的前提下,理財市場才能健康、有序發展,投資者權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