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兩周年 我們從未忘記
2010-05-12 01:48:27
李記
今天,2010年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兩周年紀念日。不知不覺間,那場國殤已過去兩年。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里,我們重拾記憶,為緬懷,為祭奠,為深思,也為審視和追問當前和今后的你我的內心與制度的責任。
從最近媒體各式各樣的重訪中,我們能夠看到,那些在地震中被撕裂的大地,被震倒的房屋,經過兩年的對口援建和積極重建,都已舊貌換新顏。那些在大地震中遭遇重創的個人和家庭,正逐漸走出心理陰影,開始新的生活。那些已經離去,或者是仍勞作在災區重建第一線的援建者、自愿者,也都收獲了滿滿的感動……
“5·12”大地震災區樓宇的重建和人身心的康復,讓人欣慰。相信,很多成功的經驗,將成為玉樹災后重建的寶貴財產。災難過后,生活仍在繼續。兩年的時間里,我們經歷過北京奧運和上海世博的狂歡;兩年的時間里,我們經歷過玉樹地震、西南大旱、礦難多發的煎熬;兩年的時間里,我們對金融危機、房價高企、物價漲跌感同身受;兩年的時間里,我們每每都能感受到“被”時代的逼仄、屢屢從權利被侵害事件中生出相對剝奪感。
但是,庸常和瑣碎的工作與生活,沒有磨礪掉我們對災難的記憶。是的,汶川大地震兩周年,我們從不曾忘記。我們無法忘記汶川大地震、玉樹地震哀悼日里手撫胸口時的心懷悲憫,我們無法忘記看到關注災區一個個鏡頭、一張張報紙時的遙寄哀思,我們無法忘記捐出自己力所能及財物時的坦誠大愛,我們無法忘記災后重建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寶貴經驗。
最好的銘記方式是什么?最直接的銘記方式,當然是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固化抗震救災以及災后重建過程中,探索和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和教訓。比如對救災款項透明的監督和審計,比如對自愿者組織的精細化管理,比如校舍安全的細致化保障,比如避難技能的普及型傳授,比如災難救援的制度化保證,等等。這些,無疑都會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滲透并作用于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制度確立和完善當中。這種積聚群體智慧和實踐經驗的寶貴積累,無疑會在今后的日子里,惠及到生活在這片天空下的每一個人。
當然,最理想的銘記方式,應該是權力對權利、民生的尊重。在全力救援、哀悼日行動以及災后重建的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見證了國家對公民生命和權利的尊重,見證了大愛和仁善集體力量的偉大。而對每一個人來說,我們除了渴望抗震救災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固化為制度遺產之外,更大的期望還是:在對抗災難的過程中,權力表現出來的對權利和民生的尊重與呵護,能成為制度確立以及公權力運行過程中,被始終秉承和堅守的原則。這是一種理念的傳續,更是傳遞民生價值與銘記制度責任的最好方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