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7 02:03:20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楊羚強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楊羚強 發自上海
曾當過中國房地產業的 “三好生”的復地集團,近年來經歷了銷售排名的“滑鐵盧”。在房地產行業黃金十年的前五年里,復地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在國務院發展中心、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的2007年地產百強企業名單里,復地分別是綜合實力和成長性前十的企業,而在2012年,復地的排名已落至地產百強企業綜合實力十強之后。
中國房地產測評中心公布的今年前9月房企銷售金額前50名榜單上,復地更是落到了第43名,被恒大、龍湖、融創等后起之秀超過。
是什么導致復地業績下滑?有分析認為是因為復地母公司復星國際對其重視不夠,沒有給出更多的財力和精力支持,也有分析認為是因為復地在樓市調控的幾年表現過于保守,錯失機會。對此復星國際方面三緘其口,不愿深談。
中原地產研究中心高級研究經理劉淵說,中國地產業已經顯現出市場份額集中的苗頭,現在復地想要重新躋身全國前十,難度非常大。
業內人士:集團戰略調整的結果
家底殷實的復地,曾在中國房地產業多次扮演過“領路人”的角色。復地在香港上市時,包括綠城、碧桂園在內的一大批房企還沒有上市;早在2005年,復地就在上海、北京、武漢、無錫等6個城市擁有29個項目,而龍湖在2008年才進入8個城市。此外,復地還是首批和海外基金合作開發的內地房企。但是,如此雄厚的基礎依然擋不住復地的接連下滑。
中房信集團克而瑞研究中心總經理程嘯天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復地下滑是集團調整策略的結果。過去幾年,復地母公司復星國際進行了業務結構的調整,由純粹的房地產開發演變為兼有產業運營、投資和資產管理業務的投資集團。目前復星國際旗下從事房地產開發的,除了復地之外,還有豫園商城、星浩資本等團隊。
復星國際2011年年報顯示,復星國際在房地產領域的投資除住宅外,還以海之門、策源置業和星光耀的平臺探索地產、金融和產業三線融合的商業開發模式。復星系的其他房地產業務的增長速度甚至已經超過了復地。比如星浩資本,截至今年上半年僅發行房地產私募基金37億元,但總資產規模卻達到300多億元,已是復地集團上半年總資產的一半。
對于外界的看法,復星國際主管新聞發言的負責人說,復地仍然是復星國際地產業務的主力企業。復星國際的年報也指出,復地依然是地產開發的主要平臺,其他團隊雖然也從事地產開發,但更偏重于資產管理和投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看復星國際2011年年報發現,即使加上其他房地產開發業務,整個復星國際的房地產資產規模和銷售收入仍然排名靠后。截至去年12月31日,復星整個房地產業務的總資產規模不過494.42億元,而同期保利、中海、綠城、華僑城等排名前二十的企業總資產規模多已超過千億。
對市場判斷偏保守
從復地2006年至2010年的5年年報里,可以多少了解到復地逐漸落后于行業競爭者的原因。
在2007年的年報里,復地高層非常樂觀地預計,2008年出臺進一步打壓房地產市場整體景氣度的可能性正日益減少,住宅市場將在第二季度晚些時候結束觀望,市場將進入回暖階段。
在此預測之下,復地仍然選擇以住宅開發為主的策略,繼續拓寬融資渠道,繼續積極增加土地儲備。復地在2007年底和2008年連續出手土地市場,涉及總金額超過27億元,而2007年和2008年復地的年營業額也不過37億元。
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各大城市成交量大幅下滑。復地2008年的營業額和凈利潤分別下降6.1%和85.7%,或許是由于此前購買了數量不少的土地,復地錯過了2008年底和2009年初出現的“抄底”買地機會。
而今年行業排名靠前的諸多地產公司,如保利、融創、萬科等,恰恰是在上述時間點上大量購地,才有了2009年后的迅猛發展。
保守的市場策略仍在繼續。
在2008年年報中,復地高層預測,2009年下半年經濟才會止跌回穩,并由此制訂了一系列的發展和銷售策略,促進銷售、成本控制和提高效益是復地的主要前提。復地明確,根據企業的資金情況,穩健地把握住每一次土地收購和并購機會。
對市場的保守判斷,導致復地在2009年做了兩筆看上去不太“賺錢”的買賣。一是當年6月以4.55億元出售位于光華路總面積為22528.4平方米的商住綜合樓宇嘉都大廈,均價2萬元出頭,遠低于SOHO中國2007年年中在同一路段出售的寫字樓單價 (2.8萬元/平方米)。二是在2009年購入了7個項目,但多數卻是在三四季度的行業高位購得。
復地年報顯示,2005年至2009年的5年時間,復地的業績出現了一輪過山車似的下滑,股東回報率由16.3%降至8.4%,資產周轉率由25.2%降至21.9%。雖然在退市前的2010年有所增長,但相比同行的發展速度仍遜色很多。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http://jxzk19.com/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