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4-10-29 09:09:58
土地流轉增量提速,農業部再提“適度”規模經營,嚴防工商資本下鄉“非農化”。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雯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張雯 發自北京
土地流轉增量提速,農業部再提“適度”規模經營,嚴防工商資本下鄉“非農化”。
在近日舉辦的第二屆中國農民合作社理事長大會上,農業部有關專家指出,家庭農場應該規模適度,建議南方地區為100畝上下,北方地區為200畝左右。
動輒“整村流轉”、面積達數千上萬畝的土地流轉方式,曾是地方政府的“政績”,卻給土地流入方帶來了沉重的經營壓力。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此前在山東、河南等地采訪發現,多數“土地流轉大戶”因難以負擔數千畝土地的經營壓力,在資金鏈驟然收緊的情況下,不得不采取將土地二次轉包、或者“非糧化”經營,甚至最后直接打包跑路。
“以糧食種植為例,從雇工費、流轉費、種植和經營費用來分析,在流轉耕地面積過大的情況下,將顯著增加土地流入方的經營成本。”一位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專家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那些流轉數千畝耕地種植糧食的經營者,其利潤率多數都低于自主種植的農戶,在經營成本壓力下,土地流轉大戶不得不投向利潤回報更高的經濟類作物種植,甚至徹底‘非農化’。”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郭曉鳴認為,農業的穩定發展必須建立在以農業為終生職業、以鄉村社會網絡為基本生存空間的農民群體的基礎之上。
此前由中央審議通過的《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扶持方案作出如下定義:土地經營規模的務農收入相當于二、三產業務工收入的,土地經營規模相當于當地戶均承包土地面積10至15倍的,可獲得重點支持。這意味著,中央政府對耕地規?;洜I的政策思考日趨精細化操作方向。
為嚴防工商資本下鄉后非農化運營,在本次中國農民合作社理事長大會上,農業部有關專家建議,鼓勵和引導以農業經營為產業的企業為現代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經營理念和工業化管理模式,并建立資格審查、項目審定和風險保障三項制度,堅決防止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后非農化。
而分布在四處鄉村的100多萬家合作社,未來還要走上再“合作”的發展方向。
數據顯示,過去的七個月里平均每天新增約1000家合作社,目前合作社總數已達121萬家,入社農戶8985萬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34.6%。業內人士認為,農民合作社發展迅猛,已進入高速增長階段。由于審批門檻低,一些地方增長迅速的合作社也帶來了假合作社死合作社等亂象。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張紅宇認為,一些地方重數量、輕質量,一些合作社有名無實、流于形式,制約了合作社功能作用的充分發揮,應把規范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農業部有關專家指出,隨著國家政策不斷完善,我國的合作社將逐漸呈現總量減少、規模擴大、質量提高、聯合發展的趨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