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4-11-10 10:40:46
習近平表示,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具體特征為,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每經記者 周程程 發自北京
昨日(11月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并作主旨演講。
習近平表示,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具體特征為,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經濟新常態特征明顯
此前公布的前三季度經濟數據直接印證了新常態的特征。首先是產業結構改善,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繼續提高,比上年同期提高1.2%,高于第二產業2.5個百分點。并且,需求結構改善,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比上年同期提高2.7%。
此外,居民收入和就業穩步增長,特別是就業形勢較好。在經濟增長放緩的條件下,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1082萬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標。并且,增長效益提高,前三季度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6%。
在此情況下,習近平強調新常態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新常態也伴隨著新問題、新矛盾,一些潛在風險漸漸浮出水面。
“新問題、新矛盾比較集中的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比過去更為顯著。”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二是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不容易緩解,引發社會存在不公平現象逐漸顯現。此外,“三期疊加”的影響也在體現,前期政策的消化突出表現在產能過剩顯著。“產能過剩的影響可以說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嚴重,例如中國PPI連續負增長31個月,也是表現之一。”
“能不能適應新常態,關鍵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習近平說。
潘建成表示,目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不能看到經濟增長放緩就著急,不然很容易走回靠規模、粗放的刺激來發展經濟的老路,以致加劇矛盾與問題。“可能暫時我們很難受,要忍受一些陣痛,但是,一定要堅定的改革、轉型與調整結構。”
深化改革持續推進
“中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向積存多年的頑疾開刀。” 習近平說。
習近平表示,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深化改革作出了總體部署,涉及15個領域330多項重大的改革舉措。目前,這些改革正在逐項地落實,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們將堅定不移把改革事業引向深入。
“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對社會生產力的解放,也是對社會活力的解放,必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習近平說。
具體而言,習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激發市場蘊藏的活力。激發市場活力就是把該放的權放到位,該營造的環境營造好,該制定的規則制定好,讓企業家有用武之地。強調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更多從管理者轉向服務者,為企業服務、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習近平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創新拓寬道路。如果說創新是中國發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點火器。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把創新引擎全速發動起來,致力于發揮創新驅動的原動力作用,更多支持創新型企業,充滿活力的中小企業,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盡快形成新增長點和驅動力。
習近平認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推進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國致力于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包括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擴大內陸沿邊開放。
并且,致力于建立發展創新、增長聯動、利益融合的開放型亞太經濟格局,推動在今年啟動亞太自由貿易區進程,制定亞太經合組織推動實現亞太自由貿易區路線圖;積極探索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
習近平表示,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一切改革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人民,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中國實行更加積極的就業創業政策,推動人民收入持續提高。中國正在建設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創新社會治理體制。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