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基金經理離職率創新高 人才老問題仍是新課題

    每日經濟新聞 2016-07-27 03:48:45

    對于今年邁入第18個年頭的公募基金行業來說,除了投資策略等基本的戰略問題之外,最讓人操心的恐怕就是人才問題了。人才問題或許是老生常談,但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會長洪磊近期講話中公布了一組數據:2015年公募基金經理注銷率達29.6%,離職率達24.4%,創歷史新高。

    每經編輯 李蕾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實習記者 李蕾

    對于今年邁入第18個年頭的公募基金行業來說,除了投資策略等基本的戰略問題之外,最讓人操心的恐怕就是人才問題了。

    人才問題或許是老生常談,但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會長洪磊近期講話中公布了一組數據:2015年公募基金經理注銷率達29.6%,離職率達24.4%,創歷史新高。

    回顧過去18年,除了正常波動之外,但凡在市場行情漸好,尤其是出現牛市的時候,公募基金行業無一例外會出現大規模的“奔私潮”。2015年一度火爆的市場行情和最高離職率就是最好的證明。

    為了留住人才、緩解流失,基金公司做出了大量努力,但效果也很難一概而論。借此次基金行業成年之際,或許有必要再聊聊這一話題。

    人才是繞不開的核心話題

    長期以來,人才問題都是被所有受訪基金公司反復提及的話題。正如某基金公司總經理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所坦言的:“基金公司不需要高樓大廈,不需要太多固定資產,是以人才為主的輕資產公司,所以怎樣吸引和留住優秀的人才,以及培養人才,是基金公司長遠發展最重要的任務和課題。”

    在這個人才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產業里,“人”是一切的基礎。不過事實是,擺在基金公司面前的這個課題有點艱巨。

    縱觀近幾次公募基金“離職潮”,不難發現其與市場波動頻率的一致性。2007年正值A股市場前所未有的大牛市,也拉開了基金經理“奔私”的大幕;2009年市場走出一波階段性行情,緊接著2010年又出現了一輪離職高潮。接下來的幾年由于市場行情不佳,“奔私”風潮逐漸減弱甚至平息了一段時間,直到2014年下半年新一輪牛市的到來……

    這其中不乏行業里鼎鼎有名的基金業人士,例如原南方基金投資總監邱國鷺、原寶盈基金“公募一姐”王茹遠、原興業全球基金經理陳揚帆等等。而面對一手栽培起來的明星基金經理要離開的事實,很多基金公司也是深感無奈。

    一位大型公募基金人士告訴記者,“公轉私”的基金經理通常都是想避開在公募基金時被排名、業績等所累的壓力,另外在激勵機制上,私募基金相比之下也更有吸引力,因此行情好的時候出現離職潮也不奇怪。

    當然,一個行業內的人員更迭就像是為軀體輸入了新鮮血液,在某種程度上對提升組織活力和創造力都有裨益。但過于頻繁的人才流動,尤其是經驗和資源均十分豐富的資深人員流失,對基金公司來說則是巨大的損失,對于整個行業來說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人才流失“后遺癥”嚴重

    當元老們離開、“小鮮肉”頂上,中間也難免會出現一些青黃不接、人才斷檔的情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如今基金經理團隊平均任職年限不超過三年的大有人在,而部分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團隊任職時間甚至2年都不到。雖然在年輕一代的基金經理中不乏三年期公募基金“一哥”——中郵基金任澤松、易方達宋昆等人,但光環加身的畢竟是少數。經驗的匱乏使得很多“小鮮肉”基金經理連一輪完整的牛熊周期都沒有經歷過,很難說能會對市場做出準確的預判。還有年輕基金經理接手“元老”出走后的基金,便會出現機構投資者不買賬、大幅贖回的窘況,對于基金的流動性和散戶持有人的利益又是一大考驗。

    除此之外,基金業人才流失為人詬病的一個后果是“一拖多”,即一個基金經理同時管理好幾只基金,其管理的精力和能力或許都要打上一個問號。

    上述問題都是目前基金行業人才問題所帶來的切實存在的痛點,這幾年基金公司也已經采取了不少方法試圖解決。

    上述基金人士告訴記者,未來公募基金人才的流動或許將更加多樣化,能否吸引并留住人才的關鍵可能還是平臺特色以及獨有的激勵方式。

    多種方式欲留住人才

    在目前基金公司已經實施的方案中,2013年底開始推出的事業部機制算得上是比較普遍的一種。

    傳統的公募基金激勵機制往往因為力度不大淪為雞肋,而事業部制正是瞄準了這個核心點,為基金經理提供獨立的工作平臺,并通過約定分成的方式讓基金經理們能夠分享收益。還有一些比較有特色的事業部機制,比如跟投制度,基金經理被要求投入一定比例的自有資金到所管理的基金產品中,讓他們更有自己“當家做主”的切身體會,而不僅只是為投資者管理基金。

    雖然事業部機制已經推行了幾年,但效果還有待觀察?;鸸就瑫r也在嘗試其他激勵機制,例如股權激勵制度、種子計劃、明星基金經理工作室等等,在力所能及的范疇內可謂用盡了渾身解數。

    銀華基金總經理王立新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兩年公司開始實行的增量業績激勵機制改革,突出投研團隊的核心地位,也是人才戰略的重要嘗試”。

    泰達宏利基金總經理劉建向記者表示,“泰達宏利不會為了追求頂尖人才而損失團隊其他人的利益,同時為所有人提供持續可成長的空間,給大多數人以發展的機會”。

    對于基金公司完善激勵制度方面,洪磊也公開提出了建議:“公募基金管理人應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優化股權結構,提升治理水平;鼓勵引入專業人士、核心人員作為基金公司股東,增強專業人士、核心人員在公司經營發展中的話語權;通過優化股權結構增強各項制度措施實施的穩定性,實施薪酬延期支付制度,將不低于一定比例的薪酬遞延至三年內支付,培養投資管理人的風險控制意識,以及對公司和客戶利益的忠誠度等。”

    另外,目前不少基金公司都忽視了企業文化、平臺實力、團隊氛圍對于基金經理的凝聚力。內心的充實感、精神上的愉快和滿足,這樣的激勵效果并不輸于物質激勵。因此,當基金公司在思考如何挽留人才時,物質條件的考量是一方面,對于基金經理精神上的需求也應該密切關注。

    或許有理由相信,在進一步改進之下,未來公募業務的規范透明、公募基金提供的資源和平臺不僅能留住現有人才,更能在此基礎上吸引更多優秀基金業“老人”回流。畢竟公募的平臺優勢,以及其被賦予的社會責任,是一般的私募無法相提并論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公募基金 人才流失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